正确答案:B
解析: 考点: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颊、上颌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若溃疡面积较大,上覆糜腐,称为口糜;溃疡只发生在口唇两侧,称为燕口疮。本病可单独发生,也可伴发于其他疾病之中。婴幼儿较为多见,预后良好。若体质虚弱,则口疮反复出现,迁延难愈。西医认为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正确答案:C
解析: 考点:解表剂用于外感表证,感受风寒或温热病邪,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病、痢疾等初起,见有恶寒、发热等表证者,即可应用。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助汗出,但又不要大汗淋漓;临床使用解表剂,必须是外邪所致的表证,如果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
正确答案:A
解析: 考点:月经周期或前或后1~2周,并连续发生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正确答案:A
解析: 考点: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常在冬春引起流行。多发生于1~5岁小儿,病后可获持久性免疫。
正确答案:C
解析: 考点:每值经前或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者,称"经行吐衄"。又称"倒经"、"逆经"。
正确答案:C
解析: 考点:清热药分为清热泻火药,可清气分热,用于气分实热证;清热燥湿药,可清热燥湿,用于湿热病证;清热凉血药,可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用于血分实热证;清热解毒药,可清解热毒,用于痈肿疮疡等热毒炽盛的病证;清虚热药,可清虚热、退骨蒸。若患者同时兼有表证,应先解表后清里,或与解表药同时配伍使用;若兼有里热积滞者,则应与泻下药配伍使用。使用清热药时应注意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阴虚患者应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
正确答案:D
解析: 考点: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
正确答案:D
解析: 考点:1.气虚型(1)脾气虚证--证候: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稀,气短乏力,小腹空坠,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治法:补脾益气,固冲调经。方剂: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主证:经期提前,量少,色淡红,质清稀,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治法:补肾益气,固冲调经。方药:固阴煎。2.血热型(1)阴虚血热证--主证:经期提前,量少,色红质稠,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方药:两地汤。.(2)阳盛血热证--主证:经期提前,量多,色紫红,质稠,渴喜冷饮,尿赤便艰,舌红,
正确答案:D
解析: 考点:1.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有药材质量、质地、性味、有毒无毒;方药配伍、剂型、用药目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强弱、病程长短、病势轻重等,同时还和用药的季节、气候和居住环境等因素有关。2.要特别注意某些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如附子为有毒药,应煎服,3~15g;大戟为泻下逐水药,性峻猛烈,煎服,1.5~3g;麝香为名贵药材,入丸散剂,每次0.06~0.1g。
正确答案:C
解析: 考点:肝肾亏损证--症状:筋骨发育迟缓,坐、立、行走、牙齿的发育都迟于同龄小儿,颈项痿软,天柱骨倒,舌淡,苔薄,脉细软。治法:补肾养肝。方药: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心血不足证--心血不足又可分为二证,一为智力不聪,精神呆滞,不哭不闹,数岁不会说话;一为头发稀黄疏少,伴见肌肤苍白,饮食减少,大便秘结,舌光无苔。治以补心养血,主方为菖蒲丸;若偏于发迟,可用苣胜丹或苁蓉丸。
为方便工作人员排除错误,请您详细描述此题错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