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D
解析: 突触后电位主要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两类。①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其产生机制为: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一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一突触后膜对Na[——+.gif]和K[——+.gif]的通透性升高一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为一种局部兴奋)。②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
正确答案:C
解析: 经典突触传递过程兴奋传到神经末梢→前膜去极化→前膜Ca[——2+.gif]通道开放→Ca[——2+.gif]入突触前膜→由于Ca[——2+.gif]作用,前膜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电位。
正确答案:D
解析: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CI[——-.gif](主)、K[——+.gif]通道开放,CI[——-.gif]内流(主)内流、K[——+.gif]外流,突触后膜发生超级化。
正确答案:D
解析: 突触前抑制通过轴一轴突触的活动是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突触后膜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
正确答案:C
解析: 非特异投射系统在髓板内核群换元,在多次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维持与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临床上可见这一系统受到损伤,可发生昏睡不醒。由于此系统是一个多次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因此容易受到药物的作用而发生传导阻滞。在多次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正确答案:C
解析: 非特异投射系统在髓板内核群换元,再经多次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作用是维持与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通过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发挥作用。
正确答案:A
解析: ①α波:每秒8——13次,20——100μV,是皮质处在安静状态时的主要表现,其活动在枕叶比较显著。②β波:每秒14——0次,5——20μV,是新皮质处在紧张活动状态时的主摹脑电活动表现,在额叶和顶叶比较显著。③δ波:每秒0.5——3次。20——200μV,是睡眠状态下的主要表现。④θ波每秒4——7次,100——150μV,常见于幼儿时期,成年人见于困倦时。
正确答案:E
解析: 脊髓前角发出的运动神经元有两类:a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兴奋时引起整块骨骼肌收缩,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兴奋时引起梭内肌收缩,使肌梭的敏感性增高。
正确答案:D
解析: 帕金森氏病的临床特征是静止性震颤,而在随意运动时震颤消失,与此同时拮抗肌的激活而肌紧张增加,运动的始发困难,运动一旦发生则呈现运动迟缓。帕金森氏病的主要病变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坏死,而且静脉给予左旋多巴(L-DOPA)可迅速改变症状,尽管作用短暂。
正确答案:A
解析: 是指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所引起的同一肌肉的收缩反射。引起该反射的刺激是肌肉的牵拉,产生的反射效应是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的收缩。其感受器为肌梭,效应器为梭外肌。
为方便工作人员排除错误,请您详细描述此题错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