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治疗蛔虫病的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噻嘧啶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使虫体停止运动、排出体外(A);但是必需同服缓泻药或合用其他抗蠕虫药,以避免蛔虫游走、腹痛。备选答案B、C、D、E均不是正确答案。噻苯达唑为广谱抗线虫药(B)。阿苯达唑适用于多种线虫的混合感染(C)。甲苯咪唑可杀灭蛔虫及鞭虫的虫卵(D)。枸橼酸哌嗪具有麻痹虫体肌肉的作用(E)。
正确答案: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滥用维生素类药物的危害性。①维生素A可防治夜盲症,但长期大量服用,会出现疲劳、软弱、全身不适、发热、颅内压增高等。②维生素Bi大量使用,会引起头痛、眼花、烦躁、心律失常、浮肿和神经衰弱;维生素B可用于治疗妊娠期呕吐,但接受大量的维生素B,可致新生儿产生维生素B依赖综合症。③维生素C的治疗作用非常广泛,因此滥用维生素C情况也比较严重。有的人错误的认为维生素C多服无害,可以防病治病。虽然维生素C的毒性很小,但长期过量服用仍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可引起腹泻、皮肤红而亮、头痛、尿频、恶心、呕吐、胃痉挛。④
正确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体征变化的机制。妇女绝经后呈现骨质疏松的患者,体内1α,,25-双羟骨化醇减少属于继发性减少(A),导致钙在体内吸收不良。备选答案B、C、D、E均不是正确答案。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体内1α,25-双羟骨化醇减少的机制属于原发性减少(B)。CDE是干扰答案。
正确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药物变态反应的特点与规律,具体有:1.
正确答案: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联合用药不当,由于药物互相作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据报告5种药物并用的发生率为4.2%,6~10种为7.4%,11~15种为24.2%,16~20种为40%,21种以上达45%。故答案为E。
正确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常见药物的毒副作用通常也是考试的重点。氨基糖苷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有耳毒性,前功能失调。另外影响体内的电解质平衡的利尿药,如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配伍,会造成不可逆性的耳聋。其原因与内耳的听觉灵敏性与内耳淋巴液中钾、钠离子浓度有关。本题中呋噻米是强烈利尿药(血钾下降),螺内酯、氨苯蝶啶、氨苯蝶啶、阿米洛利是保钾利尿药,乙酰唑胺是碳酸酐酶抑制剂利尿药,后四种利尿药与呋噻米比较,呋噻米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并用更易造成耳聋。故答案为B
正确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高血压病降压的目标。理论上,糖尿病病人的血压应当控制在患者能耐受的尽可能低的水平上;对肾脏疾病病人应当严格控制血压<130/80mmHg。高血压病人的主要并发症是累及心脑、肾和血管。为避免对主要脏器器官的损害,对合并糖尿病以及肾病的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控制低于130/80mmHg。
正确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通常考题中否定性的题干,()如有"不准确…'不是"等否定词出现的时候,考生要特别注意,避免思维定式产生的答题错误。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白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等。也可表明是患者受到某些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等表明受到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而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
正确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是导致不合理用药,属于医师的责任有哪些方面的因素。致使医师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主要有:①医术和治疗水平不高;②缺乏药物和治疗学知识;③知识更新不及时;④责任心不强;⑤临床用药监控不力;⑥医德医风不正。故答案为C。
正确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滥用维生素的危害。A是正确答案。维生素E400~800mg/日可引起视力模糊、乳腺肿大、腹泻、头晕、流感样综合征、头痛、恶心、胃痉挛、乏力。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A会出现发热、颅内压增高、夜尿增多、皮肤瘙痒、食欲缺乏、贫血、眼球突出、剧烈头痛、呕吐等中毒现象。大量服用维生素B引起头痛、眼花、烦躁、心律失常、浮肿和神经衰弱。过量(1日量>1g)服用维生素C可引起腹泻、皮肤红而亮、头痛、尿频;1日量>600mg引起恶心、呕吐、胃痉挛。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D引起低热、惊厥、厌食、体重下降、肝脏肿大、肾脏损害、
为方便工作人员排除错误,请您详细描述此题错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