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学者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显示,饱和脂肪酸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CVD)、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缺血性卒中、2型糖尿病无关,但证据存在异质性;反式脂肪酸与全因死亡率、总CHD、CHD死亡率有关,可能缘于摄入工业合成的反式脂肪酸高于来源于反刍动物的反式脂肪酸。论文8月12日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MJ)。
研究者检索了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截至2015年5月1日的文献,纳入的观察性研究涉及饱和脂肪酸和(或)反式不饱和脂肪酸(总反式脂肪酸、工业合成的反式脂肪酸、来源于反刍动物的反式脂肪酸)与全因死亡率、CHD/CVD死亡率、总CHD、缺血性卒中、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对于饱和脂肪酸与每项因素之间的关系,汇总了3--12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涉及90501--339090例受试者;而对于反式脂肪酸,汇总了1--6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涉及12942--230135例受试者。
结果显示,摄入饱和脂肪酸与全因死亡率[相对风险(RR)0.99]、CVD死亡率(RR0.97)、总CHD(RR1.06)、缺血性卒中(RR1.02)、2型糖尿病(RR0.95)无关,与CHD死亡率无关的证据并不明确(RR1.15,P=0.10)。总反式脂肪酸的摄入与全因死亡率(RR1.34)、CHD死亡率(RR1.28)、总CHD(RR1.21)有关,与缺血性卒中(RR1.07)、2型糖尿病(RR1.10)无关。工业合成的反式脂肪酸与CHD死亡率(RR1.18)、CHD(RR1.42)有关。来源于反刍动物的反式脂肪酸则与上述两者(RR分别为1.01、0.93)无关,其却与2型糖尿病有关(RR0.58)。(易莉炜)
■专家点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张坚研究员:膳食脂质与CVD的关系备受重视。上世纪60年代基斯(AncelKeys)等提出“膳食-脂质-心脏病学”学说,饱和脂肪被认为是导致血胆固醇水平升高进而增加CVD发生风险的主要因素。国内外多种慢病防控指南中都提出应将膳食饱和脂肪供能比例控制在10%以内,甚至更低。具体到膳食指导,则建议少吃富含饱和脂肪的牛肉、猪肉等红肉类以及奶制品、蛋类等食物。
然而,学术界对“膳食-脂质-心脏病学”理论并非完全认同。除了对Keys等研究方法的疑问外,在实际膳食指导中亦遇到问题。红肉、奶制品、蛋类食物中除了含饱和脂肪酸,也含有其他脂肪酸,例如乳制品、牛肉等反刍动物肉中含有被证明有利于健康的共轭脂肪酸,猪肉、鸡蛋脂肪中含有约40%的油酸。因此,将饱和脂肪等同于动物性食物并不适宜。更为重要的是动物性食物含有优质蛋白质和多种生物利用率很高的微量营养素,对改善人群营养状况意义重大。进一步讲,不同碳链长度的饱和脂肪酸、含奇数碳与偶数碳原子饱和脂肪酸对健康的作用并不相同。
这篇文献促使营养学界、医学界重新思考将食物中天然存在的某种成分作为健康“敌人”的做法是否适宜。实际上,在饱和脂肪之前,中国、美国营养学界不再设置膳食胆固醇摄入上限,这已促使人们认识到,坚守平衡膳食原则是核心。那种抛开人群膳食模式、生活方式来谈论某一食物成分是“敌”是“友”的做法应该被抛弃了。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莫宝庆教授:加拿大学者提出了饱和脂肪酸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关系不明显的观点,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提出这些问题的依据主要是非疾病人群中的调查结果,其样本量非常之大、持续的年限之长,使结论具有充分的说服力。然而这些分析也有不足,正如文献所述,对膳食的综合因素(例如碳水化合物和微量营养素的摄入量、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来源、膳食脂肪的供能比、C12--C16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等)考虑较少,且结合食物(例如红肉、奶类)与单纯饱和脂肪酸的两种分析结果也有所不同。毕竟,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是食物组成的膳食,而不单纯是饱和脂肪酸。因此,这些颠覆性的结论还需要结合膳食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脂类没有绝对的促进与损害健康之说,但有相对的数量与质量问题。因此,对于非疾病人群,每日应适当摄取饱和脂肪酸,但其提供的能量不宜超过总能量的10%。此外,膳食总脂肪的供能比也不宜超过30%。虽然文献报道认为饱和脂肪酸摄入与某些疾病的关系不强,但仅限于非疾病人群;而对于已有脂肪相关疾病(高脂血症、CVD)的人群,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则要坚决控制(<7%)。至于反式脂肪酸,其有天然和人工合成之别,前者有益于机体的生长,而后者则损害健康。文献中也确认,人工合成的反式脂肪酸还是与CVD有关的。因此,无论是非疾病还是疾病人群,均要限制人工合成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