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简介:
药物一直是防止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奎尼丁应用已近百年,普鲁卡因胺应用也有50年历史。60年代,利多卡因在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到80年代,普罗帕酮、氟卡尼等药物的应用,使Ⅰ类药物发展到了顶峰。90年代初,CAST结果公布,人们注意到在心肌梗死后伴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中,应用Ⅰ类药物虽可使室性期前收缩减少,但总死亡率上升。由此引起了人们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益与风险关系,并开始注意Ⅲ类药物的发展。
《2008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内容预览: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用法
1.Ⅰ类药物
(1)奎尼丁:是最早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常用制剂为硫酸奎尼丁(0.2g/片)。主要用于房颤与心房扑动(房扑)
的复律、复律后窦律的维持和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因其不良反应,且有报道本药在维持窦律时死亡率增加,近
年已少用。应用奎尼丁转复房颤或房扑,首先给 0.1g试服剂量,观察 2h如无不良反应,可以两种方式进行复律:①0.2g、1 次/8h,连服 3d左右,其中有 30%左右的患者可恢复窦律;②首日 0.2g、1 次/2h、共 5 次,次日 0.3g、1
次/2h、共 5 次,第三日 0.4g、1 次/2h、共 5 次。每次给药前测血压和 QT 间期,一旦复律成功,以有效单剂量作为
维持量,每 6--8h给药一次。在奎尼丁复律前,先用***或β受体阻滞剂减缓房室结传导,给了奎尼丁后应停用地
高辛,不宜同用。对新近发生的房颤,奎尼丁复律的成功率为 70%--80%左右。上述方法无效时改用电复律。复律前
应纠正心力衰竭(心衰)、低血钾和低血镁,且不得存在 QT 间期延长。奎尼丁晕厥或诱发扭转型室速多发生在服药的最
初 3d内,因此复律宜在医院内进行。
(2)普鲁卡因胺:有片剂和注射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也用于预激综合征房颤合并快速心律,
或鉴别不清室性或室上性来源的宽 QRS 心动过速。它至今还是常用药物,但在我国无药**。治疗室速可先给负荷量
15mg/kg,静脉注射(静注)速度不超过 50mg/min,然后以 2--4mg/min 静脉滴注(静滴)维持。为了避免普鲁卡因胺产生
的低血压反应,用药时应有另外一个静脉通路,可随时滴入多巴胺,保持在推注普鲁卡因胺过程中血压不降。用药时
应有心电图监测。应用普鲁卡因胺负荷量时可产生 QRS 增宽,如超过用药前 50%则提示已达最大的耐受量,不可继续
使用。静注普鲁卡因胺应取平卧位。口服曾用于治疗室性或房性期前收缩,或预防室上速或室速复发,用药为 0.25--
0.5g、1 次/6h,但长期使用可出现狼疮样反应,已很少应用。
点击下载***:《2008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
严重颅脑损伤病人多存在神志异常、昏迷、躁动等,使之不能正常饮食,并给鼻饲置...[详细]
鉴于颅脑损伤后病人的特点,胃肠外营养常被选作早期营养支持的手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