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并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又称局限性肠炎、阶段性肠炎或肉芽肿性小肠结肠炎。本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疾病。课累及从口腔搭到**的各段消化道,但多见于回肠末端和临近结肠,病变成阶段性或跳跃式分布,为全层肠壁性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直肠和远端结肠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但病变严重时也可累及全结肠及末端回肠。随着炎症性肠病(IBD)治疗手段的不断扩展,认识这些治疗手段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事件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其中就包括累及皮肤的并发症。IBD治疗相关性的皮肤病学不良反应事件可能是多样的,且易于疾病本身的肠道外表现相混淆。
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者通过搜索Pubmed数据库,获取了包含IBD治疗后皮肤病学不良反应事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了分析。相关分析结果于2013年11月刊发在《Aliment Pharmacol Ther》杂志上。[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3 Nov;38(9):1002-24.]研究者通过分析与免疫抑制剂应用和抗肿瘤坏死因子(TNF)治疗相关的药物相关性皮肤病学表现,结果显示,应用巯基嘌呤治疗会使患者罹患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NMSC)的风险增高5.9倍。
在白种人中,尤其是65岁以上人群的皮肤病学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当下用药物者和既往曾有用药史的患者,其并发症的大致发病率约为4.0例/千人年和5.7例/千人年。在应用抗TNF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有1%的病例报告发生了药物相关性狼疮,3%病例报告出现银屑病斑疹。抗TNF单药治疗会使NMSC的发生风险翻倍,至0.5例/千人年。在行巯基嘌呤或抗TNF单药治疗的患者中,罕有并发表皮淋巴瘤的病例报告。
多药联合治疗在NMSC和淋巴瘤的发生风险方面似乎具有累积效应。最后研究者得出结论,临床医师应当意识到IBD免疫抑制剂和抗TNF治疗会导致多种不同的皮肤病学并发症,尤其是银屑病和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对于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应保持必要的警惕并推荐进行常规筛查。
在未来的临床治疗中会出现更具特异性的靶向抑制剂和抗体等新治疗药物。因此,临床医师更应时刻警惕新型皮肤病学副反应的发生。为了使皮肤病学不良反应事件得到最好的治疗,建议胃肠病学专家与皮肤病学专家联合在一起开展会诊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障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特征,伴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