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瑞金医院一位79岁的老人因脑出血抢救无效于11日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她生前做出了一个决定,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这位79岁的老人是该院麻醉科医生李一亮的母亲。
据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孙青芳介绍,这具遗体上可进行14台以上高难度颅底手术,帮助医学生快速了解颅底结构,极大丰富他们的临床知识与水平。
李一亮母亲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30年前做过一次心脏瓣膜手术,常常来往医院,与医护人员之间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手术后的一亮母亲依然乐观开朗,她说:“我的命是医生救的,后面多活的日子都是我赚到的!”正是因为这份就医经历,让李一亮的母亲坚定地选择了遗体捐赠。李一亮回忆说,“母亲那时候还说,我年纪大了器官捐献是不行了,那就捐赠遗体吧,可以让医学生们看看装在心脏里的瓣膜几十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回忆起母亲过去与自己相处的点点滴滴,她不禁眼泛泪光。她很感谢母亲对她的严格要求与教导,也很欣慰自己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母亲。
李一亮说,四年前父亲和母亲就决定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女儿尊重二老的决定,对父亲、母亲发自内心地敬佩,有这样无私的精神和魄力。毕竟遗体捐献与器官捐献不同,是不由个人或子女进行支配的。在李一亮的陪同下,两位老人在上海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的相关登记手续。同年,父亲因肺癌病逝,后将遗体捐献给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二医大)。
今年10月6日,年迈的母亲在扬州不慎摔了一跤,造成了脑出血。第二天紧急送到瑞金医院神经外科后,孙青芳主任医师便让一亮做好心理准备,“你母亲的脑外伤、脑出血很严重,情况不是很好。”10月11日晚7点35分,李一亮母亲走了。
据悉,几乎所有医学生都离不开“大体老师”(遗体捐献者)的栽培。认识第一根神经、切开第一条动脉、熟悉第一个脏器,它们无声地在解剖课上教会医学生读懂生命的意义。“现在所有遗体的来源都是患者自愿捐献,数量还比较少,但它的确是医学生快速成长的唯一方式。” 希望李医生父母此举,能够感染更多的同辈人加入遗体捐献的行列,这样的人多了,器官捐献这件事就能被更多的人接受。
小编认为,老人的选择很不容易,能有这样的胸怀,在去世后还为医学事业进行无私奉献,值得全社会赞扬。而李医生,在对遗体的用途非常熟悉的情况下,还能做到理解与支持,这份勇气,也十分值得我们敬佩,相信在一代又一代医疗人的付出下,我国医疗事业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医师节本身是好的,希望不要成为形式,更成为医生的一种负担,各地医院为了迎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