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为主的慢性溃疡性病变,因其形成和发展均与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多统称“消化性溃疡”。它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约10%的人一生中曾患消化性溃疡。临床多表现为慢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消化性溃疡的防止,现代医学研究日新月异,新的药物不断涌现。多采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H.pylori阳性者多采用联合抗生素治疗,疗效较好,但易复发,且价格昂贵,患者依从性差。现将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举例如下。
1 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典型病例
例1:男,32岁,工程师,2002年4月20日初诊。反复发作性胃脘痛2a。每因情绪刺激加重或诱发。曾多处求医,胃镜诊为胃溃疡,H.pylori(+)。经服中西药物,效果欠佳。近0.5个月来,胃脘胀痛,烦躁易怒,两胁胀满,嗳气频繁,反酸,苔薄白,脉沉弦。中医诊为胃脘痛(肝气犯胃型)。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g、白芍10g、川芎10g、香附10g、陈皮12g、枳壳10g、川楝子10g、沉香4g、甘草6g,水煎服,每天1剂;阿莫西林0.5g,每天3次,雷尼替丁0.15g,每天2次。治疗1个月后,胃脘痛、嗳气、反酸症状消失,检查胃镜见溃疡愈合,H.pylori(-)。
[按]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忧思恼怒气郁伤肝,则肝之疏泄失常,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胁为肝之分野,而气多走窜游移,故疼痛攻撑连胁。肝胃气逆,胃失和降,故嗳气频繁。情绪刺激,则肝郁更甚,气结复加,故每因情志而痛作。
例2:女,30岁,旅社经理,2003年3月8日初诊。发作型胃痛5a,每食辛辣加重或诱发。胃镜诊为胃溃疡。近10d来,胃脘部灼热隐痛,食欲不振,口渴、喜饮,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曾服多种西药,疗效甚微。中医诊为胃脘痛(胃阴不足型)。予益胃汤加减。沙参15g、麦冬15g、生地15g、玉竹12g、枸杞子12g、当归12g、川楝子10g、佛手10g、香橼10g、芍药10g、甘草6g,水煎服,每天1剂;阿莫西林0.5g,每天3次,雷尼替丁0.15g,每天2次。治疗1个月后,胃脘痛消失,检查胃镜见溃疡愈合。
[按]此乃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故见胃脘部灼热隐痛,辛辣伤阴,故食之胃痛加重。胃失濡养,受纳失常,故食欲不振。阴虚津少,无以上承,则口渴喜饮。舌红少苔,为阴虚液耗之象。脉沉细数,乃阴虚内热之证。
例3:男,36岁,农民,2004年9月20日初诊。主诉:反复胃脘部饥饿痛伴反酸10 + a,加重20 + d。疼痛以饥饿时为甚,进食后缓解。曾多处求医,诊为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H.pylori(+)。服用雷尼替丁、胃乃安、中药等治疗,症状时隐时现。诊见:胃脘部觉冷,喜温喜按,舌淡白,脉细。中医诊为:胃脘痛(脾胃虚寒型)。予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12g、白芍15g、甘草6g、生姜9g、大枣(6枚)、饴糖30g、吴茱萸12g,水煎服,每天1剂;阿莫西林口服0.5g,每天3次,雷尼替丁口服0.15g,每天2次。治疗1个月后,胃脘痛、反酸症状消失,检查胃镜见溃疡愈合,H.pylori(-)。
[按]此乃脾胃虚寒,病属正虚,故胃痛。寒得温而散,气得按而行所以喜温喜按。脾虚中寒,水不运化而上逆,故反酸。胃虚得食,则产热助正以抗邪,所以进食痛止。舌淡白,脉细,皆为脾胃虚寒,中气不足之象。
2 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主要是由恼怒忧思、饮食不节、寒气犯胃、中阳素虚等因素所致。胃气以和降为顺,若因气滞、寒凝、郁热、阴虚、气弱、血瘀等,导致胃失和降,气机不利,则会引发以疼痛为主的溃疡病。临床常见分型为肝气犯胃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但各类证型往往不是单独出现或一成不变的。如胃阴不足型多可由肝气犯胃,日久化热,热久伤阴而致,所以治疗中要注意观察患者服用中药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以便调整药方。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养正为先。但单用中医治疗疗效比较慢,患者也不愿接受。
笔者治疗此类患者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肝气犯胃型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虚寒型以黄芪建中汤加减;胃阴不足型以益胃汤加减;脾胃湿热型以藿朴胃苓汤加减。配合雷尼替丁、阿莫西林制酸、抗H.pylori等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且价格低,不易复发。胃为水谷之海,仓廪之官,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等,皆能直接影响胃之功能而发生病变或加重病情。胃为燥土,其性喜润恶燥,因而醇酒辛辣、肥甘厚味之品食饮过度,均能生热化燥伤胃而引起病变,在饮食上须少吃多餐,禁酒忌辣,注意调摄。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障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特征,伴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