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新利18手机|病例

搜索

首页 18luck西部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新利网官方网站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医视角> 医患角色互换,换来了什么?(2)

医患角色互换,换来了什么?(2)

2012-06-28 08:30 阅读:4001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申琼鹤
[导读]医生患者小翁用最精练的语言描述病情,想为医生节约看病时间。丁医生还是用了10分钟为他完成诊断。 丁顺(中)今年高考志愿是交大医学院。一天的体验结束,道别时,徐医生笑着问丁顺,还会学医吗? 在抢救室体验的张圣良,在微博中写到 生老病死一目间,颇为

“医生患者”说

“1和101”


口述者:翁一鸣

作为医生,我深知大医院看病人太多,所以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打算排很久的队,没想到,一个多小时就结束了,蛮快的。

有了这样的心态,看病时就不那么急了。若是看热门科室,加上重病大病,等候时间可能会长得多,心态就不会那么好了。

同样一次问诊,病人和医生有根本性差别,我称之为 “1和101”:病人第一次踏入诊室,但医生说不定已接待了101个。一个惴惴不安、满怀期待,一个疲惫不堪、千篇一律,双方心理上的落差、对彼此的要求差别巨大。若医生不了解这种差别,就很容易造成矛盾。因此,我们总强调医生要站在患者角度,这当然正确,但我希望,患者也能体谅医生的辛苦。这才是医患良性互动的共同心理基础。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这次活动,患者体验医生更有意义。

医患关系紧张,根子在看病难。我所在的放射科有两台CT,一天最多能为200名患者检查,但患者远远超过这个数目,而这检查还只是就诊的一个环节,加上挂号、候诊,时间会拖得很长。老实说,来三级医院看病的人,至少一半是可以在基层医院解决问题的。可病人也没有错,他们担心社区医院的水平不高,会误诊,可能把小病拖成大病。

我认为,要解决看病难,不能光靠增加大医院设备和人手,而应更注重加强基层医院实力,建立良好的就医秩序。如果全科医生担起健康守门人的责任作用,如果家庭医生能有效指导,病人就不会再那么盲目扎堆大医院了。患者一分流,医患沟通时间长了,心态和关系都会好很多。

用制度设计鼓励理性

口述者:蔡佳翌

体验日活动中最大的感受是“等候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我陪一位糖尿病病人挂内分泌科,8点开始排队,20分钟后挂到150号,轮到我们已近12点。

说实话,医院的服务已做了很大改进。比如过去午饭时医生停诊,我特地问护士,说现在采取轮班吃饭,保证上午挂到号的病人能看完,即使拖到下午1点多。也有小缺陷:自助挂号机很方便,但指导不清晰,很多病人不知道,还是选择排队。

病人多了,医生接诊的时间必然短。轮到我们时,医生只简单问了几句,调整了一点用药,两三分钟就结束了。虽然病人早就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说“等这么久,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以后不来了”。

我曾在急诊室流转,发现与门诊相比,急诊发生医患矛盾的机会高许多。120救护车送来的病人能马上看,但自己来的病人常要等很久,高峰时甚至长达4小时。关键还是资源与需求不匹配。资源有限不必多说,病人的需求也未必合理:病人往往舍近求远,放弃家附近的社区或二级医院不去,直奔三级医院,以至人满为患,大家都一肚子怨气。

对这次体验活动,我感觉实际意义并不大。资源紧张、医患互不信任日积月累、积弊已久,一两天的角色互换虽然可能有所启迪感悟,但一回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中马上就会忘记。无论医生还是患者,对对方的切身感受不可能完全体会。要真正缓解医患矛盾,关键还是采取措施,增加资源供给、合理分布,用制度设计鼓励病人理性就医。

和蔼些、耐心些、多问些

口述者:蔡懿婷

我那天是陪一位气管炎患者复查,可能这一科并不热门,挂号15分钟,等待45分钟,就进了诊室。医生询问她吃的药和病情,叮嘱几句,没检查没开药,很快就结束了。其他组就没我幸运,一位一起挂号的同事直到中午也没看好。我也和其他患者聊天,发现现在大家到大医院看病都有了心理预期,“至少半天”是正常的。

作为医生,对排队问题我真的没有办法,还有更多都是我们没法解决的。有人说“排半天看5分钟现象”,其实一些简单病情医生可能一眼就知,用不了多久,遇到复杂的,你不说医生也会追问。再说,要是一人用10分钟,那后面排队的时间就得增加一倍,这样更多人不愿意接受。

作为医生,对病人的苦我真的不是不知道。比如在医院急诊室,每天爆满,能睡到走廊就不错了,还有的只能睡地板,要是没带被子枕头,谁看了不可怜?这时病人心理不痛快也是人之常情。而且睡地上护士打针也难操作,忙乱中万一出错就是大问题了。

医患关系紧张这一话题,我觉得实际上大多数病人和医生都是好的,同样也不能否认有态度、脾气不好的医生,急躁、挑刺的病人也存在。很多矛盾的爆发,有事故等因素,但我觉得更多的是出在一些小细节上。如果接诊的医生能更和蔼些、耐心些,多问两个问题,可能患者的感受就会差别很多。患者因为专业知识少,有些重要情况只有医生问到才会说,比如那位气管炎患者,小时候就得过肺结核,这还是在医生追问下他才想起来的,这对诊断很重要。医生要更耐心、多问,这也是这次活动给我的一个提醒吧。

  • 1
  • 2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