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疗法 , 又称放血疗法 , 是用三棱针、毫针、梅花针、或用***刺破躯体的一定部位 , 放出一定量的血液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法应用广泛﹑简便安全﹑且疗效肯定 , 因而在民间广为流传。
1. 刺血疗法概况
1. 1 中医刺血疗法析源
刺血疗法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现存的文献中,此法最早载于马王堆出土的汉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其中曾有 “……引下其皮,以砭穿其旁 ” 的记载,即用砭石刺破八髎以治疗疝气。《内经》的问世,使这一疗法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全书 162 篇,论及此疗法的竟多达 40 余篇,从理论到临床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其中对放血疗法的机理﹑施术部位﹑操作手法﹑适应症及禁忌症均作了精辟的论述 。《汉书 · 苏武传》曾有这样的记载: “…… 武(作者注)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 ” 也就是说,卫律的医生在坎火的辅助下,用蹈其背出血的方法,使苏武的呼吸在半日内恢复到正常。这种放血疗法极像后世刘涓子所说的水角或水银角血法。晋 · 葛洪《肘后方》载以 “ 针角 ” 之法治病。南北朝《小品方》载 “ 若有聚血在折上,以刀破之 ” ,即是用刺血的方法治疗疾病。
唐代刺血疗法的应用更为广泛,理论更臻完善,出现了用刺血疗法治疗疾病的专案记载。如御医秦鸣鹤**百会及脑空出血,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目不能视。宋 ·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载在治疗舌头肿胀时, “ 用手指或铍刀把舌下两边的皮肤弄破使之出血 ” 此法不仅为后世医家所借鉴用于治疗舌肿胀,而且发展为**金津、玉液出血,治疗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
金元时期,随着医学争鸣之风的兴起,刺血疗法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身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虽不专攻针灸,但对刺血疗法的运用颇有心得。据《儒门事亲》记载,张从正曾身患目疾,或肿或翳,休止无时。后用铍针**攒竹、丝竹空等穴,且使之出血约两升许,三日后平复如故,从此张从正对刺血疗法不仅在理论上潜心研究,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发挥和创新,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刺络放血诊疗方法。张从正认为刺血不仅可发汗,而且可以补虚。在治疗时,不仅刺血部位多,**次数多,而且出血量大。他在《儒门事亲》中记述的**医案凡 30 余例,几乎都是刺血疗法的验例。脾胃学派的代表李东垣对刺血疗法也很精通,其门人罗天益在其代表著作《卫生宝鉴》中,也收集了不少刺血疗法的经验。
明清医家杨继洲、叶天士、赵学敏等皆擅刺血。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一书中详细记述了**放血的穴位及**放血治疗重症、急症的经验。清代医家郭志邃所著《痧胀玉衡》堪称刺血治疗急症的专著,对后世影响极深。
近年来,刺血疗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刺血科王秀珍医师,承继祖传,积 40 年临床经验,与助手写成《刺血疗法》一书。她的经验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而且还为日本、西欧各国、港澳等医学界人士所关注。
1.2 中医理论框架下刺血疗法的适应症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构成万物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血是构**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血并行脉中,濡润营养全身,人体各种机能的正常发挥,均有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而经络 “ 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 ,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通过其 “ 行气血、营阴阳 ” 的功能维持着人体机能平衡。
人体的气血,在生理上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 病理上,则因气血的失常或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所以《素问 · 调经论》说 :“ 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
一旦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失常,机体就会发生疾病,而解决办法就是 “ 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 。《灵枢 · 九针十二原》则说 “ 宛陈则除之。 ” 就是说要通过刺络放血的方法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协调虚实,调整紊乱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积极的治疗作用。一般而言,**放血主要有泻热、止痛、镇静、消肿、急救开窍、解毒、化瘀消癥的作用; 其主要的适应症是急证、热证、实证、瘀证和痛证等病症。所涉及的病种有乳腺炎、急性腰扭伤、带状疱疹、周围面神经炎、高热、痹痛、踝关节扭伤、软组织扭挫伤、关节炎肿胀疼痛、急性中暑、腰椎间盘突出、黄褐斑、扁平疣、坐骨神经痛、口唇干裂、早期甲沟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高血压、支气管哮喘 、痛风、银屑病、角膜溃疡、顽癣、美尼尔氏综合症、大隐静脉急性炎症、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外眼急性炎症 ( 如麦粒肿等 )、惊厥、百日咳、 顽固性头痛如偏头痛、肺水肿、流行性感冒、急性淋巴管炎、中风后遗症 ( 特别是语言不利 ) 、腱鞘囊肿等。 详见表 1 。
表 1: 刺络疗法的适应症
科 别 病 种
内 科: 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心脏病,消化性溃疡,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肾炎,血管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肝炎,癔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痹痛,梦遗,美尼尔综合症,痛风,中暑,高热,风湿性关节炎
流行性感冒
外 科:疖肿,乳腺炎,急性淋巴结(管)炎,肩关节周围炎,骨折后功能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前列腺炎,踝关节扭伤,软组织扭挫伤,蛇咬伤,甲沟炎,银屑病,顽癣,黄褐斑,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妇科 痛经 不孕症
儿 科 儿童偏头痛,睑腺炎,喘息型支气管炎,外伤性癫痫,食后泻,腮腺炎,惊厥,百日咳
五官科 急性结膜炎,角膜炎,麦粒肿,鼻炎,耳鸣,耳聋,咽炎扁桃体炎,角膜溃疡
1.3 中医刺血疗法的放血部位及放血方法
1.3.1 中医放血穴位的选择
对**部位的选择,古人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如 “ 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又如在《灵枢 · 终始》中说,“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 。可见,放血部位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般地讲,放血部位的选择应遵照如下原则 : 循经选穴、局部选穴和经验选穴。在具体操作时,应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灵活选穴,而不要拘泥于选穴原则。
我们需要注意指南上从时间上的转换,即由原来的病人入院后开始变成从病人家中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