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顽固性房早 2005-12
患者,48岁,诉1年以来心中悸动不安,于医院24小时心电图示房性早搏。1年来服用多种中西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无丝毫效果。诉每于夜间1-2点睡时便会突然发作而惊醒。醒后心中惶惶不安,向下牵连至胃脘部,夜夜如此。平时劳作时也易诱发,常常突觉有一股惊气自胃脘部上冲于心,然后心中便悸然大动,伴胸闷,夜间眠差,多梦纷纭,晨起口干口苦,饮食尚可,时有嗳气,便干。舌淡胖大有齿痕,苔腻水滑,脉沉细。辨为脾胃虚弱,水气凌心。以苓桂术甘汤原方原量加黄芪。茯苓20g,桂枝15g,白术15g,甘草10g,黄芪15g。3剂。服了一剂,心悸停止发作,夜间也没因心悸惊醒。接着将剩下的两剂也服完。至今5年余,未再发作。
二、顽固性头痛 2008-12
患者,女,52岁,务农。后头痛连及颈项近30年。30年来天气转凉时便会头痛,每逢冬季寒凉之时几乎日日头痛,剧时痛不可忍,彻夜不眠。问其病起因,言为产后一日外出受凉,后即生此病。现见头痛,并及颈部双肩疼痛,无法左右转侧,舌淡苔白腻,脉弦。曽服正天丸、针灸及西药尼美舒利、尼莫地平、倍他司汀等,均能有一时之效,但无法持久。
考虑产后气血虚弱,外感受于风寒湿之邪而成。平素又要务农劳作,气血暗耗,无力祛邪。处桂枝加葛根汤合甘草附子汤:桂枝15g,白芍15g,葛根20g,炙甘草10g,炮附子10g,白术10g,生姜15g,大枣6枚。嘱服药后取微汗,当日服一剂。汗后头痛竟消去如飞,自诉头目从未有如此清明之感,当夜即安然入睡。后以益气补血,祛风散寒除湿之品善后,两年以来偶发几次,均不甚据。#p#分页标题#e#
此案适逢实习期间寒假,本意也是用来练手的。也没想到效果如此。
三、肝著案 2009-9
患者,女,64岁。因冠心病入住我科。其人曾于他院心理康复科诊为抑郁症。每次查房时均可见患者与床边端坐,以拳敲打胸部,轰然作响,兼长叹太息,常常自言自语,并自觉胸闷如滞,旁及两胁,心中隐痛,呼吸自觉不畅,但无喘息不利的表现。自诉每于吸气时便觉有气下至停聚于胃脘部,不能下达,随即胃脘部痞胀不适,呼气时痞满会减轻。大便干而闭结,4-5日一行,小便正常,痰少,色白而燥,咯吐困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此为肝气闭结不通,上不能通心生火,反化郁火以扰神明。初投柴胡疏肝散加味不效,后念及患者久病,会兼有淤血,复查其舌,见舌下血络增粗黯滞,有淤血无疑,复投血府逐瘀汤加味,又不效。突想其人喜欢捶胸,岂非便是“其人常欲蹈其胸上”一症?断为肝着,投旋覆花汤原方加味:旋覆花24g,葱白7g,茜草6g,大黄6g,桃仁?当归?白芍?柴胡6(?是剂量记不清了。因旋复花原方一次用量太大,未敢轻用,故按比例将原剂量减半)当天服后,腹中时作肠鸣,失气频多,胃中已不觉胀。夜间即解下黑色大便(第二日复查血象,做了大便隐血试验,未见异常,但未做胃镜,患者也无其他消化道症状,基本可以排除消化道出血,黑便可能排的是瘀血?不太好说),第二日晨间醒后频伸懒腰,起后即觉胸中不似从前窒闷,特别舒畅,日间也未击打前胸,后又投三剂,诸症基本消除。今年因糖尿病又入住我科,询问情况,言胸闷自后虽有反复,但均轻微,再未重如从前。#p#分页标题#e#
四、下痢案 2010-7
患者,男,27岁。晚餐时吃了半只烧鸡,当晚午夜后即出现腹泻,下利约7、8次,第2日清晨醒后出现发烧、恶寒,无汗。仍腹泻,并有里急后重之感,以为是急性肠炎,自服诺氟沙星,并捣了几头大蒜一并服下。日间腹泻不缓解反重,频时十来分钟就得解一次大便,里急后重感越来越明显。因这个季节处于对发热、腹泻等病的严查时期,也没敢去医院里的腹泻发热门诊,去了估计会跟非典一个待遇,隔离、化验、输液,弄不好还要上报,钱花的不少,最后还不一定治得好。医院后面有一土坡,长满了马齿苋,就去采了许多,煎汤送服黄连素片,又多喝了些糖盐水,就这样忍了1天。第3天发热加重,T38.3℃,仍有恶寒,周身乏力,下利呈白色脓状粘液,夹有淡淡的暗红色血液,且带有一股浓厚的腥臭味,排便时**灼热而痛,里急后重,口中乏味,小便黄赤,有灼热感。右下腹时时疼痛,触压时明显。舌红,苔中心黄周边白而腻,脉滑数而弱。断为湿热痢,协有表热。再拖下去,表热内陷估计会越来越麻烦,就给自己开了葛根芩连汤原方原量加木香9、当归18、大黄6(药是在医院里分开拿的,否则药房看到是治腹泻的方子是绝不会给拿药的),又采了些马齿苋,五一期间曾上山采过白头翁,也一并拿来煮了。本来打算再不好就到腹泻门诊那里去,毕竟性命最重要。中午吃完药后就在宿舍闷头睡了一觉,出了些汗,没想到等到下午上班的时候就已不发烧了,腹泻也已大减,下午仅得两次,晚间又得一次。第二日日间未大便,夜间大便一次,但已成型,自此而愈。#p#分页标题#e#
这个病感觉菌痢的可能性大些,但没经过检验,是不是就不得而知了。
详见爱爱医新利18手机 ://m.kkozlar.com/bbs/thread-19273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