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属于“久泻、腹痛”等范畴。初因感受外邪或饮食不洁或情志不遂等原因损伤脾胃,致使脾虚湿盛,邪滞肠中,又复因正虚邪恋而迁延日久,最终脾肾亏虚,诸邪胶结,缠绵难愈。
本病从邪实看,以湿为多,亦可见寒、热、痰、瘀、食、滞等。从正虚看,以脾虚为主,亦可兼有肾虚。因是慢性病,故多数虚实夹杂。
对腹痛症状而言,多数是因为邪滞肠道引起,其中湿热比较多见。这些病人可能喜食辛辣,或者曾经因为饮食不洁而患急性胃肠炎未彻底痊愈,导致湿热蕴结肠内,阻滞气机,发为腹痛、泄泻。我们都知道葛根芩连汤善治此证,我补充的是一点用药剂量分配问题。病人疼痛部位在脐周,便后无缓解,其病位应在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故重用黄连入心以清小肠湿热;病人腹痛并有便意,泻后痛减,或见里急后重,病位应在大肠,黄芩黄连都入大肠,故无需调整。除芩连之外,蒲公英、白头翁等也是十分实用的药选。有时热重于湿的病人可能会出现便秘现象,我多选大剂量蒲公英或者适量大黄来泄热。针对气滞,我喜欢用枳实和木香来调气机。此二药对胃肠道的兴奋和抑制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快速缓解腹痛症状。因情志不遂引起发病的多与肝脾不调有关。另外还有比较常见的是因为过食寒凉或者素体阳虚而见寒湿象的,这些就属于肉桂、干姜的适应症了。
本病脾虚,运化失常,气虚下陷,见湿盛泄泻,治当健脾升阳。我常用炒白术、茯苓、苍术、党参等扶运中土,健脾止泻。升阳则选黄芪或葛根。白术、茯苓能补脾祛湿,其中白术偏补脾益气,茯苓偏渗湿止泻,同用补脾力盛。有的病人腹胀不痛,食少身重,舌苔腻,看似脾虚,实乃湿困,此时当宣化湿浊,湿除则脾健,用茯苓、苍术更宜,苍术燥湿作用尤强。党参大剂量可宣通,小剂量反壅滞,针对虚实夹杂病人,大剂量党参可以起到补不壅塞,且不敛邪之目的,但对纯虚证病人就只能用小剂量了。
久病不愈,累及于肾,见肾阳不足,或素有肾阳不足导致脾阳不运的,多表现为五更泻。胃肠纳食消谷,传化糟粕有赖于脾阳的温运,然中土之阳根于命门,命门不温,则脾阳不运,故肾阳不足引起的五更泻为更深层次的虚损,比单纯脾虚泄泻严重、顽固。温补肾阳以釜底加薪,助脾运化,我多选附子、肉桂、补骨脂等补命门之火。
久病滑脱,需要收涩,可选柯子、石榴皮、仙鹤草、赤石脂等。
分型:
1、寒湿:小腹冷痛,疼痛剧烈,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大便清稀无味,舌暗淡,脉沉迟。用药选附子理中丸加减。
2、湿热:腹痛有灼热感,进辛辣食加重,大便不爽,味臭,或干或粘,便时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用药选葛根芩连汤或白头翁汤加减。若兼有阳虚脏寒,表现寒热错杂,可选乌梅丸加减。
3、食滞:脘腹满闷,腹痛泄泻,泻后痛减,可伴有不消化食物,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用药选保和丸加减。
4、肝脾不调:腹痛腹泻每因情志不遂而复发,大便时泻时结,同时伴有胁胸胀闷,善太息等症,舌淡红,脉弦。用药选痛泻要方加减。
5、脾胃虚弱:腹痛隐隐,大便糖稀,稍进油腻则加重,同时食少纳呆,乏力倦怠,舌淡脉弱,用药可选参苓白术散加减。
6、脾肾阳虚:晨起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同时肢冷畏寒,腰腿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用药可选四神丸加减。
7、瘀阻肠络: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腹泻或见脓血,舌有瘀斑或舌暗,脉弦而涩。用药可选少腹逐瘀汤加减。若兼有痰,表现大便粘,便后不爽,可加白芥子、桔梗等。
保养: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饮食注意卫生,避免不洁或生冷饮食,少吃肥甘厚味。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3、保持心情舒畅。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障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特征,伴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