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病是由蠕形住肠线虫寄生于人体回肠、盲肠和结肠等处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多见于小儿,以肛周瘙痒、烦躁不安为主要表现。潜伏期 2~6周。局部表现肛周与会阴部奇痒,以夜间为甚,常影响睡眠;腹部隐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肛门胀坠感;儿童可有烦躁不安、失眠、夜惊、惊厥或癔病发作。可出现蛲虫性阑尾炎、阴道炎、子宫内膜炎、膀胱炎、皮肤损害、前列腺炎、结肠炎等异位损害表现。患儿入睡1~3小时后在肛门皱襞、会阴等处可找到乳白色小线虫。清晨未大便前蛲虫卵检出率高。
主要治疗方法为驱虫治疗。并发蛲虫性阑尾炎者,在进行驱虫治疗同时,宜及早手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盆腔、腹腔感染,使用上述驱虫药物。继发细菌感染者,应联合使用抗生素。
辨证论治
蛲虫病为较古老的寄生虫病之一。中医学对本病认识较早,如汉司马迁《史记》:“病蛲得之于寒湿”。隋巢氏着《诸病源候论》,专列“蛲虫候”篇,谓“蛲虫犹是九虫内之一虫也,形甚小,如今之蜗虫状”。在《三虫候》又指出它的形态:“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也,居肠间”,而后各家著作中均有蛲虫的论述。
1.脾虚湿阻
症状:腹痛,腹泻,食纳差,身体消瘦,四肢乏力,肛门发痒,夜间尤甚。
治法:健脾祛湿,驱虫止痒。
方药:六君子汤与布袋丸加减:焦术、法夏、炙甘草各9克,茯神18克,党参、使君子、生百部、榧子、芜荑各15克,雷丸、陈皮各10克。
2.肝胆湿热
症状:腹痛,小腹不适,肛门痒甚,夜间尤重,烦躁,情绪激动,夜惊失眠,口苦,小便黄。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祛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与追虫丸加减:柴胡、龙胆草、当归、栀子、黄芩各9克,车前子、木通、生百部、槟榔、鹤虱各15克,蛇床子10克,陈皮、榧子各12克。
作为一名从医多年的泌尿科医生,我见过形形色色的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详细]
术后并发症在外科手术中的高发生率,使得其预防与处理成为外科医生必须关注的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