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在持续4年上涨之后(按可比价格每年上涨5%左右),2011年上半年门诊费用上涨幅度回落到0.3%、住院费用下降0.1%,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初见成效。日前,卫计委在京召开控制医药费用工作座谈会。卫生领域四大“智库”——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医科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就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向会议提交了各自的研究报告认为,尽管当前医院费用控制取得了实效,但影响医药费用的因素较多,费用控制依然任重道远,而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做好医用高值耗材的价格监管。
药品和材料成本虚高带动住院费增长
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掌握的全国740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月报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公立医院门诊费用小幅上涨,涨幅同比下挫;住院费用有所下降。
该中心的调查报告认为,控费取得成效,医疗服务监管力度加大、内部管理加强功不可没。截至今年6月底,215个地市参与集中招标采购植(介)入医用耗材,降低了高值耗材采购价格;76%的二级以上医院参与同级检查结果互认,避免了重复检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规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全国35%的二级以上医院实行临床路径管理,普遍优化就诊流程,缩短了平均住院日;70%的医院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药品费用下降明显;75%的医院实形成本核算,控制运行成本。
但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报告认为,药品、卫生材料成本虚高仍会带动医疗服务成本增长。2008年~2009年,该所调研的36家三甲医院中平均每家医院药品支出从5.43亿元增长到6.56亿元,涨幅达20.8%;卫生材料支出从2.39亿元增长到2.96亿元,涨幅达23.8%。住院平均医药费用构成中,药品及卫生材料费用占比高,其中,西药费比例最大,占住院平均医药费用的40%以上,材料费占20%左右;同时西药费和材料费增长占住院平均医药费用增长总量的44%和20%。
调研还发现,住院费用超过5万元的患者人数占公立医院总住院患者人数的5.13%,而这部分患者费用占所有住院患者总费用的31%,特别是心内科介入治疗和骨科关节置换治疗的大额费用患者,材料费占住院总费用的70%~80%;肿瘤化疗患者,药品费占住院总费用的60%左右。如果剔除这部分患者高额费用影响因素,同期住院患者平均费用可降低10%左右。
注重**投入引导作用 加强监管有效性
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认为,医疗机构激励机制扭曲是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主因,可以在科学规划卫生人员和服务任务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对机构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和固定资产更新维护等支出给予补偿,减少机构的创收驱动。根据《卫生财务决算》数据和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测算,到2015年,通过**补助上述基本支出,可使公立医院医药费用下降39.94%。
中国医科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认为,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覆盖和保障水平的稳步提高、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引进和利用、卫生服务要素价格的不断上升等,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卫生总费用还会有增长。要切实发挥**投入的引导作用,约束医药费用增长,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例如,我国每百万人口拥有CT、磁共振成像等数量已处于国际较高水平。要切实制定、实施高新技术和设备引进及利用的各种规划和制度,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改进诊疗手段的同时,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上涨。
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认为,目前开展公立医院医药费用监测面临着医院财务收支、费用项目、工作量等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信息标准分类填写不规范等问题。费用监测要制定标准化的统计口径,在此基础上,找出费用监测的重点环节,建立科学的监测指标、内容和方法,选取重点监测病种、科室和重点监测项目(如控制大额费用以及药品和高值耗材费用),分阶段做好试点医院的医药费用水平、结构、增长趋势监测工作。
医师节本身是好的,希望不要成为形式,更成为医生的一种负担,各地医院为了迎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