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孙剑副主任医师等人大胆创新,在国内首次尝试采用3D打印技术,成功为一名3个多月大的婴儿小晨晨(化名)施行了第二次复杂先心手术,罹患复杂先心的小宝贝得救了。
据介绍,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孙剑副主任医师接诊了小晨晨后,对孩子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发现孩子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直径大于20毫米的巨大房间隔缺损,因而引发重度肺动脉高压,必须及早进行手术治疗,否则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因为心脏的情况复杂,而且孩子还太小,对体外循环的耐受力比较差,手术的风险同样是非常大的。术前孙剑副主任医师及其团队的同事,会同麻醉科、B超室医生共同指定的详细的手术方案,最大程度的保障手术的成功。7月3日,晨晨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接受了心脏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房间隔缺损修补的镶嵌手术治疗。术后经常规治疗处理,多次试撤离呼吸机均失败。复查B超提示患儿心脏肌部仍有两个较大的室缺,因而肺部血液分流仍多而使患儿呼吸困难难以脱离呼吸机。
孙剑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由于心脏肌部室间隔缺损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术中无法直视探查、修补,而该患儿多次的常规影像检查也无法明确残余缺损的具**置、大小以及各缺损间的相互关系,而且患儿年龄小,且已经置入封堵器,如果再放多个封堵器,那心脏可能跳不起来,因此准确定位肌部室缺位置,用最少的封堵器将所有室缺封住,显得至关重要。
如何才能准确地了解孩子室缺的确切情况呢?孙剑副主任医师查阅了不少权威的资料,互联网上一则“美国医生利用3D打印心脏救活先心病婴儿”的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如果能够通过3D打印技术,把晨晨的心脏**一个出来,那么难题不是迎刃而解么?孙剑副主任医师把这个想法跟B超室和CT室的专家们进行了交流,并且联系了一家3D打印公司,和专业工程师一起讨论,征得了孩子父母的同意之后,他们准备进行大胆的尝试。经过对影像资料的详细分析,反复地3D建模,终于打印出了晨晨的心脏模型,并且还是可以分解组合的,直视下可观察到患儿心脏肌部各个室缺的位置及相互关系,效果非常理想,为再次手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由于是二次手术,考虑再次体外循环对孩子打击较大,孙剑副主任医师决定给孩子实施微创封堵手术,不用体外循环辅助,对残余的室缺直接进行封堵。根据患儿心脏的3D模型,在术前即准确定位肌部各个室缺的位置,选择好了恰当的封堵位置,实际手术时只用了一个封堵器将就所有残余室缺封住。这次术后患儿恢复良好,很快脱离呼吸机,心功能有了明显改善,晨晨的家长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孙剑副主任医师说,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在国内应该还是第一次,这对于一些复杂先心病的患儿,特别是心内畸形结构复杂及大血管有异常变化的患儿治疗应该是个好消息。通过3D打印技术**患儿的心脏,可以让医生在术前对患儿心脏解剖结构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手术会更加精确和安全。
长期以来,人类得以生存往往会面临高水平的基因突变,而这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所...[详细]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早产儿常见的呼吸系统并发症之一。布**是一具有高效局部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