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卫计委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调研时强调,中医院一定要姓“中”,和西医形成优势互补才有大作为。(5月15日《武汉晚报》)中医院要姓“中”,为什么还要再一次重申?很可能的事实是,它或许已经被动摇。很多中医院已经明里或暗里放弃了中医的发展,摇身变成了姓“西”的医院。虽然他们对外还打着中医诊疗的牌子,但实际上,纯中医及中医科室处处受冷落及排挤,要人没人,要钱更是处处受限。更受管理者重视与欢迎的,反而是那些能做手术的西医及相关科室。虽然一样还打着中西医结合的旗号给病人做治疗,但往往是西医为主,中医中药不过被视作一种可有可无的辅助治疗。
不仅只是中医院,在当下的整个医疗系统,或许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中医向来被视作医院的包袱。比如,如果一定要院长们砍掉一个科室,他们多数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将这一刀砍向中医科室。我们时常说,中医的优势是“简、便、验、廉”,但时至今日,这反有可能成为中医被边缘化的一种不利因素。因为**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不足,根本不足以养活医院及医生。但另一边,又几乎完全地把医院们推向市场,让其通过市场经营来获得足够多的收入。在这种经济根源下,如果医院选择的是纯中医的发展路子,就根本无法养活自己。与之相反的,如果引进“高、新、尖”的技术与设备,大量开展收费高、见效快的西医学检查、治疗和手术,就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大多数医院们自然会趋利避害,选择比较现实功利的做法。
对**而言,要扭转这一现象,单单靠口号不行,更重要的是得解决这种冲突。如果中医院越干中医越赔钱,中医们的收入待遇远远低于西医们,这种境况得不到改变,医院及医生们就很难在中医道路上坚持走下去。解决这个经济问题,一是要靠**财政予以足够的投入。比如在北京,当地**对公立中医医院进行补偿,实行中医特色服务年度绩效考核制度,并与财政补偿挂钩,考核合格的中医医疗机构人员基本功资、国家规定范围内津贴由财政全额拨付,从而使中医院不再倚重西医的治疗方法。
另一个办法是,提高中医院的盈利能力。一是靠提高价格收费,对一些过于廉价的、长期亏本的医疗项目,在公众能够并且愿意承担的前提下,不妨提高价格。二是靠良好的疗效和薄利多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近年来,全国涌现出的一大批管理好、效益佳、中医药优势明显的中医院,都证明了“中医院靠中医”其实一样可以生存发展。
中医院姓不姓“中”,发展还是衰败?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医发展命运的现实问题。如果任由中医院们在西医路上越走越远,中医却越来越边缘化与受冷落,中医的竞争力将无从谈起。
这几年来,为什么在社会上出现一股“取缔中医”的声音?中医自身的羸弱萎靡难道不正是一个很重要因素吗?而在这个过程中,**是没有理由袖手旁观的,有必要去通过进行投入及政策扶持,多干一些实事,来鼓励中医院们坚持走一条姓“中”的发展道路,最后重新赢得足够的社会信任。
医师节本身是好的,希望不要成为形式,更成为医生的一种负担,各地医院为了迎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