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1967年由日本学者川崎富作首先报道,故称为“川崎病”,川崎病(KD)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日益受到重视。川崎病(KD)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逐年增加,如未经治疗约有15%~25%的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及猝死等,在美国川崎病已经超越风湿热成为儿童期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严重影响小儿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川崎病(KD)诊断既往根据1984年日本川崎病(KD)研究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近年由于不典型病例的增多,现全球已广泛采用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制定的标准,而把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作为重要的参考,但由于川崎病(KD)诊断缺乏特异指标及确定的检测手段,早期表现往往达不到以上所制定的诊断标准,从而使早期诊断和不典型病例的确诊存在较大的困难,使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防止延误。加之不典型川崎病(KD)的报道近年来达10%~20%,其冠脉病变发生率与典型病例无差异,故总结与探讨川崎病(KD)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有重要意义。现就近年来有关川崎病(KD)的临床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一、川崎病(KD)临床表现
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其主要临床特征有持续发热、球结膜充血、唇及口腔病变、手足症状、皮肤表现及颈淋巴结肿大。川崎病(KD)最常见的早期表现是川崎病面容(眼球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改变、唇红干裂),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早期62.8%患儿出现肛周潮红脱皮,43.6%出现卡介苗接种瘢痕周围红晕、肿胀(卡瘢红),至目前卡瘢反应尚未见于其他发热性疾病,对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特异性高,可作为早期诊断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二、川崎病(KD)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病程早期血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N)、血小板(PLT)变化:WBC多为(20~30)×109/L,N占80%~90%;麦智广等报道61例川崎病(KD)患者,发病至入院平均7.03d,PLT均值达370.5×109/L,并随病程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一旦出现这些变化,可提示早期诊断。彭明霞等研究结果表明,川崎病(KD)急性期PLT、PLT平均容积(MPV)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P<0.05),PLT代谢产物TXB2、6-K-PGF1α的含量亦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P<0.05)。欧阳浩泽等研究发现,川崎病(KD)患儿PLT的升高,以第2、3周为最高,第4周开始下降;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于第1周最大,其后迅速变小,川崎病(KD)急性期与恢复期PLT、MPV、PDW均有显著差异,提示川崎病(KD)随着病情好转及血管的修复,PLT、MPV、PDW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冠状动脉改变的患儿急性期MPV及最高PLT较无冠状动脉改变者明显增高,急性期血小板活化状态显著高于恢复期。Nigrovic[7]的研究亦表明PLT显著升高可以预测川崎病(KD)的发病情况。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血小板及代谢产物增多,对血栓、动脉瘤的形成及冠状动脉的损害起重要作用。
2.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
血清CRP含量在川崎病(KD)早期明显增加,在其诊疗中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在明确诊断时50%以上的病例CRP增高。CRP明显增高及ESR显著增快则反应血管炎症较严重,易形成冠状动脉损害(CAL),而川崎病(KD)预后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冠状动脉并发症极其严重程度。川崎病(KD)由于全身广泛的血管炎为主的病理改变,可产生大量炎性介质和免疫球蛋白,二者均可导致川崎病(KD)患儿的ESR显著增快,其ESR峰值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指标之一,ESR峰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呈正比。有报道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细胞亚群、PLT、ESR和CRP在川崎病(K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显示T细胞亚群在川崎病(KD)早期的变化不明显,其诊断可靠性较低;而PLT、ESR和CRP分别在333.6×109/L、15.0mm/h、14.5mg/L时具有较好的诊断意义,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71.2%、89.1%、70.2%,能作为川崎病(KD)早期诊断的观察指标。
3.脑钠肽(BNP)和NT-proBNP
BNP为一种心脏内分泌激素,主要由心室合成和分泌。BNP和NT-proBNP均来自于BNP前体,在释放入血液前被水解酶分解成2个片段,其中N端的76个氨基酸残基即为NT-proBNP。近来有研究认为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血浆BNP和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可协助诊断川崎病(KD)。NT-proBNP相对于BNP能更好的协助诊断川崎病(KD),尤其是对于不完全川崎病(KD)早期诊断更具有意义。
三、川崎病(KD)超声心动图
迄今,在判断冠状动脉有无损害的检查方法中,按其敏感性依次为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冠脉造影法是评价川崎病(KD)患者冠脉内皮功能的金标准,但由于冠状动脉造影为创伤性的检查方法,而川崎病(KD)患者又多是婴幼儿,故该方法难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冠状动脉损害的早期病理变化即血管壁显著水肿,由于管壁水肿,导致管腔内径相对窄小,部分超声检查可无冠脉扩张,仅表现为管壁增厚或回声异常,因此在病程早期,尽管未出现冠脉扩张,但管壁厚度及回声异常常提示冠脉损害,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有报道冠脉损害最早在第4天出现,大部分在病程10天内出现。
李传红等报道,40例非典型川崎病(KD)病的患者,冠脉扩张和内膜改变最早在发病后5天超声心动图可作出明确诊断,26天之内共检出其中冠脉病变18例,占所有检出病例的95%,表明超声心动图可在亚急性期(28天以内)对非典型川崎病(KD)并发的冠状动脉病变做出准确判断。所以对于怀疑川崎病(KD)的患儿及时做心脏彩超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川崎病(KD)冠脉病变是川崎病(KD)诊断的核心问题,亦是不典型川崎病(KD)的重要诊断依据。应早期动态进行超声心动图追踪检查,以减少漏诊和误诊不典型川崎病(KD)。
四、川崎病(KD)心电图检查
超声检查仅能发现左、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但不能显示其远端病变,因而心电图检查可弥补其不足。甄宇峰等报道在川崎病发病早期,患儿多伴有心电图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ST-T改变、QRS低电压、右束支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等。这是因为川崎病往往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及传导异常,从而出现不同的心电图改变。心电图异常可间接反应CAL,但单纯近心端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形成并不影响冠状血流量,无法解释心电图异常,而远端小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可能才是心电图异常原因。由于有冠状动脉远端病变者往往多伴近端病变。如早期出现心电图异常,可能合并冠状动脉近端病变。胡景伟等研究发现,CAL组与冠脉正常(NCAL)组异常ECG检出率并没有差异,认为心电图在诊断川崎病(KD)并发CAL中的参考价值有限。
鲁其乐等报道冠状动脉损伤组和非损伤组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的QT间期离散度(QTd)值(53.23±15.07,31.41±16.46)比非川崎病(KD)对照组均显著延长;且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伤同急性期QTd值呈正相关(r=0.551,P<0.05),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组QTd值延长较非损伤组显著,说明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冠脉损伤组和非损伤组心肌缺血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损伤组心肌缺血程度比非损伤组严重,对川崎病(KD)早期诊断和判断是否存在冠脉病变有重要意义。Ghelani等也发现印度川崎病(KD)患儿中QTd值显著延长。虽然心电图对诊断冠状动脉损害缺乏特异性,但由于川崎病(KD)有冠状动脉损害者心电图改变早也较明显,因此临床应给予足够重视。
五、双源CT(DSCT)
冠状动脉病变可发生在冠状动脉开口处,也可见于远端如前降支、回旋支,但远端由于被肺所遮挡,超声心动图较难发现其病变,且对于动脉狭窄的检出不敏感,容易漏诊。DSCT是CT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项最新技术,作为无创检查已经受到关注,具有很高的分辨率,通过三维重塑处理后,图像与心血管造影图像很相似。郁怡等研究超声心动图与DSCT对10例川崎病(KD)患儿的检查结果发现,超声心动图显示所有患儿共有21个冠状动脉瘤形成,DSCT共观察到29个冠状动脉瘤,其中8个较小的位于中远段的冠状动脉瘤超声心动图未能发现。
Chao等研究报道他们同时用超声心动图与DSCT检查12例典型的川崎病(KD)患儿和4例不完全性川崎病(KD)患儿,结果显示:典型组中,共有7例两种方法未检出存在冠状动脉病变,有4例同时被检出存在冠状动脉病变,另外1例DSCT检出存在冠状动脉病变,而超声心动图未能检出;不完全性组中,有3例同时被检出存在冠脉病变,1例患儿DSCT显示在冠状动脉中远段存在冠状动脉瘤,超声心动图亦不能检出。DSCT与超声心动图检出结果符合率较高,且DSCT比超声心动图检查敏感度高,精确,具有诊断价值,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一种辅助检查,与超声心动图互补。DSCT同时存在X线辐射的问题,在设定扫描参数时需要注意患儿的年龄、体质量、胸围、腹围和扫描范围等,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X线辐射。
综上所述,目前川崎病(KD)的诊断尚未有特异性指标,可根据各种临床表现与早期阳性率较高的实验室指标相结合,提出在发热的基础上出现已下情况可作为早期诊断川崎病(KD)的依据:①川崎病(KD)特征性面容;②患儿在≤3d内出现的肛门、阴囊皮肤潮红、糜烂;③≤3d出现卡介苗接种处发红、硬结;④白细胞、PLT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⑤高度怀疑本病时,及早行心脏超声检查,或心电图和CT三维重塑检查等,以期提高早期诊断,减少误诊,达到早期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阐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义、思路和方法。各论分为四章,包括口腔内科学、口腔颌...[详细]
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术理论、操作规范、材料器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