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于 1954 年由 Castleman 首次报道。目前全世界患 Castleman 病(Castleman disease,CD)的儿童不超过 100 名,大多数为良性、单中心性。近日,Christiana Smith 等报道了一则以持续发热为特点的病例,被诊断为透明血管型多中心性 Castleman 病(multicentric CD,MCD)。
患儿为 21 月大的犹太男孩,因出现发热、过敏、瘀斑 5 天急诊入院。体格检查体温 39.4℃,面色苍白,腹部和四肢末端可见瘀斑,颈部和腹股沟散在淋巴结肿大(直径小于 1 cm)。血清铁蛋白水平轻度升高 205 ng/ml,乳酸脱氢酶和血尿酸水平正常。患儿出现上述症状后第 5 天住院,并予以孢曲松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患儿入院后体温持续维持在 38.5-40.0℃,并开始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患病第 7 天,腹部 CT 示肠系膜、主动脉腔、盆腔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和中度腹水(图 A)。患儿因全身水肿予以白蛋白和利尿治疗,血沉和 C 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因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予以输血治疗,直接 Coombs 实验阴性。
第 9 天,行骨髓活检结果显示细胞数量减少,无恶性肿瘤或噬血现象。血尿粪培养阴性。第 10 天给予四环霉素治疗,血清落基山斑疹热为阴性;HIV、EB 病毒、巨细胞病毒、微小病毒、巴尔通体和西尼罗河病毒的血清培养或 PCR 实验均为阴性。痰液 PCR 检测呼吸道病毒阴性、结核皮肤试验阴性。血清 IgG 在正常范围。血清自身免疫性抗体包括:C3/C4、抗核抗体和抗双链 DNA 抗体均为阴性。心电图正常。
第 12 天,患儿开始出现肺水肿、胸腔积液和腹水,发生呼吸窘迫,遂予以机械通气治疗。全身核磁共振显示全身重度水肿、全身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组织增生。腹股沟淋巴结组织学检查显示含有小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闭锁反应性增生,淋巴窦内血管内皮显著增生(图 B);部分淋巴滤泡呈“洋葱皮样”围绕淋巴细胞和血管极(图 C 和 D),而这正是透明血管型 CD 的典型特征。免疫组化检查人 HHV-8 血清阴性,IL-6 升高至 88.4 pg/ml(正常为 0-3.9 pg/ml),从而明确了 HHV-8 阴性的透明血管型 MCD 的诊断。
图 A:腹部 CT 显示腹水和弥漫性淋巴结肿大。B-D:淋巴组织学检查显示含有小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闭锁反应性增生,淋巴窦内血管内皮显著增生。部分淋巴滤泡呈“洋葱皮样”围绕淋巴细胞和血管极。E:妥珠单抗过敏后 CT 显示上腹部、肠系膜和膈脚后淋巴结增大,大量腹水和胸腔积液。F:R-CHOP 化疗两个疗程后 CT 显示颈部、纵膈、后腹膜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消退,胸腔积液和腹水减少。
从第 13 天开始,予以 2-4 mg/kg·d 甲强龙静脉注射治疗,但是患儿的发热症状、炎症指标和低白蛋白血症并没有消失。第 17、22 和 36 天,予以妥珠单抗 10 mg/kg 和人单克隆 IL-6 受体抗体治疗后,患儿的症状开始好转,炎症指标也缓慢逐渐降低。
第 34 天停糖皮质激素。第 42 天,患儿出院带药:妥珠单抗。
第 50 天,常规妥珠单抗注射后,患儿出现血管性水肿、发热、低血压和缺氧等过敏表现,遂再次入 ICU 病房。再次出现腹水、胸腔积液和弥漫性淋巴结肿大(图 E),遂予以胸腔、腹腔引流。血沉和 C 反应蛋白再次升高。因怀疑淋巴瘤可能,再次进行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理结果同前。
第 54 天开始给予 750 mg/m?环磷酰胺、50 mg/m?阿霉素、1.4 mg/m?长春新碱、375 mg/m?利妥昔单抗(第一个疗程每星期给药一次,其余每个疗程给药一次)和 2 mg/kg/d 甲强龙(共 5 天)进行化疗,21 天为一疗程,共 6 个疗程经过治疗,患儿的情况稳定好转。血清 IL-16 水平从第 59 天的 68 pg/ml 下降到第 66 天的 7.9 pg/ml(正常值为 0-17.4 pg/ml)。第 70 天 CT 显示淋巴结肿大和腹水显著消退(图 F)。第 80 天时,血清 IL-6 检测不出。R-CHOP 化疗 12 个月后患儿情况持续好转,实验室和 CT 检查均无 MCD 迹象。
与 CD 相比,MCD 往往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常表现为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和 / 或肝脾肿大,并可进展为严重的全血细胞减少症、多器官衰竭或恶性肿瘤。由于 MCD 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并且涉及多个系统疾病,其诊断相对困难,因此需要更多对 MCD 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为 MCD 的治疗提供思路。
近期,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相关事宜的科学声明,...[详细]
糖尿病与冠心病互为高危因素。当糖尿病与冠心病并存时,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心血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