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重建与口腔功能的恢复
牙齿是直接行使咀嚼功能的器官,与发音、语言及面部外形等均有密切关系。颌骨缺损的同时均伴有大量牙齿的缺失。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引进,血管化骨移植的临床应用,显示颌骨缺损修复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颌骨缺损的修复也仅仅是恢复了颌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恢复了部分面容,远未达到口腔功能的恢复。然而,骨结合种植体诞生以来,尤其是将种植体引入到移植骨的功能重建后,标志着颌骨缺损修复真正进入了一个功能重建的时代。
颌骨缺损重建与种植义齿的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领域,尤其是颌骨缺损的范围、形状不一,遗留组织的解剖结构不同,给种植修复带来了较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术前规划与制定尤为重要,而且必须由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与口腔种植科医师共同参与完成,就种植医师而言,除参与整个重建计划外,重点是制定与种植有关的治疗计划和术前各项准备工作。
血管化和非血管化骨移植与种植体结合的比较
血管化骨移植 血管化骨移植指移植骨植入受区后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即刻恢复移植骨血运的植骨过程。血管化骨移植血运丰富,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而且愈合快、骨吸收少。同时可复合移植软组织的缺损,被公认为是修复颌骨缺损最有效的方法。
非血管化骨移植 非血管化骨移植采用游离骨移植进行颌骨重建,因不具备抗感染能力,则要求受植床有良好的血运。在手术过程中,必须有充分的软组织覆盖。
种植体与移植骨的结合 对骨结合式种植体在血管化和非血管化中与骨结合的过程,从形态学观察和界面结合强度的测试来看,植骨同期行种植体植入,其界面与骨组织结合牢固。在血管化骨移植中,种植体与骨的结合和常规种植与骨的结合相同;而非血管化骨移植尽管发生“爬行替代”,但种植体仍能在种植后60 d起,随着死骨的吸收,新骨的生长而产生有效的骨结合,但在骨结合的时间上,要比血管化骨移植延长。提示临床上除了血管化骨移植可同期种植外,非血管化骨移植在修复颌骨缺损的同时,也可植入种植体以行义齿修复。从供骨自身强度比较来看,血管化骨移植由于保留了血供,骨结构不发生改变,仍保持原先固有骨强度;而非血管化骨移植,其供骨经历了结构改变过程,其骨纤维密度、骨小梁排列均稀疏,致其强度下降,这已被大量临床和动物实验所证明。
种植体在颌骨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种植体的植入方式
Ⅰ期植入(同期植入) 即在骨移植修复颌骨缺损的同期植入种植体,以期达到早期恢复口腔功能的目的。
Ⅱ期植入(延期植入) 即在移植骨愈合后再行种植体植入,通常在植骨3~6个月后进行。
移植骨的特征及与种植的关系
髂骨 髂骨是临床研究和应用最多、效果最好的骨移植材料之一,尤其是对部分下颌骨体部缺损患者的移植,其种植美学效果和咀嚼功能更为理想,髂骨最适合一侧下颌骨体部缺损的修复。
腓骨 腓骨是目前最受人们关注的颌骨缺损移植骨,80年代有研究分别报道了腓骨瓣在颌面外科和整形外科的应用。
CAD/CAM技术在颌骨三维重建与种植技术中的应用
CAD/CAM技术在颌骨三维重建与种植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当前的一大亮点。该项技术首先通过对患者螺旋CT扫描,以获取颌面组织相关信息后,在三维软件与 CAD/CAM系统指导下,应用工程技术完成三维颅颌面模型,术者可以在三维模型上进行颌骨重建和模拟种植手术。CAD/CAM技术流程图如下:螺旋CT 扫描获取断层和重组信息→计算机图像处理→三维模型重建→CAD/CAM快速原型制作→模拟颌骨重建与牙种植手术过程→最终完成与确认个体化手术方案。
近日,荷兰Groningen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可3D打印的抗菌塑...[详细]
侵袭性牙周炎是发生于全身健康者的进展迅速、有家族聚集性、不同于慢性牙周炎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