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新利18手机|病例

搜索

首页 18luck西部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新利网官方网站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业交流> 从中医经典角度论痰

从中医经典角度论痰

2018-12-10 17:20 阅读:8408 来源:爱爱医 作者:李雯 责任编辑:点滴管
[导读]
痰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字发展史来论,古无痰字,乃借“淡”为之。也就是说,痰在古代通“淡”,指的是水一类的可以“淡荡流动”的物质。这一点从宋代朱肱《活人书》中“痰,胸上水病也”可见一斑。

痰字的出现,也是经历了一番过程之后才出现的。中医四大经典之首的《内经》典著,在通篇的文字中并未记载痰字。最早记录痰字的,当属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言:“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其次,东汉末年另一部医学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巴豆一条也有所见,如“巴豆味辛温有毒,主治……留饮痰癖。”可见痰字最早是从东汉时期开始收录并使用的。

从“淡”嬗代为痰,并发展为痰病,其内在动力是临床实践。痰分蘖于张仲景医家所阐述的痰饮,但此时之痰饮与悬饮、溢饮、支饮三者并列,故为四饮证之一。但同时,痰饮又作为包括痰饮在内的四饮的统称。于今人而言,这是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的共同应用,这种情况可以表明,彼时之痰饮,已经开始酝酿着痰饮概念的转化和发展。并且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种概念的转化和发展随着历史进展经历了两次转化。

普遍认为,第一次转化是隋唐至宋代。此期痰和饮开始分立出来,痰***成为一个病证。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首次对痰病、饮病进行了区别,创立了痰病学说,并揭示了痰病“其候非一”的特点,进而认为痰病之所以错综复杂,其主要病因和病机特点便是“因病生痰”和“因痰致病”。至宋代,杨仁斋著《仁斋直指方》,该书明确指出痰与饮的区别是:浊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第二次转化是从金元至清代。从该期开始,出现痰的概念泛化的情况,比如提出了“百病兼痰”的学说,希冀用痰的概念和内涵来赅论临床中的诸证。自从金代张从正提出“痰迷心窍”的理论之后,元代朱丹溪又提出了“湿热生痰”之说,同时丹溪又详细论述了“怪病多属痰”和“痰火生异证”等。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痰涎本皆血气”和水谷精微“化失其正”而成为痰的学术见解,他认为“痰生百病”、“百病多兼有痰”的机理是由痰随气升,无处不到所致。至清代,沈金鳌依然强调张景岳的学术观点,他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提出:“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成为痰的概念转化过程中内涵丰富的历史时期。到此,痰病的界限日趋宽阔,内容也日趋复杂,既有内痰和外痰的分类,同时又有无形之痰与有形之痰的区别。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