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
人体运动功能受限(过少或消失)称为瘫痪。运动功能的执行是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部分组成。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所引起的随意运动功能障碍,分别称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一)病因
由感染、脑血管病变、肿瘤、外伤、中毒、脑先天畸形及寄生虫病均可引致。
(二)瘫痪性质
瘫痪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中枢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瘫痪)。前者无肌萎缩、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后者有明显肌萎缩、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
(三)病变部位
(1)内囊病变表现为一侧上下肢瘫痪,称为偏瘫。
(2)一侧脑干病变,是一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对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称为交叉瘫。
(3)脊髓横贯性损伤表现双下肢瘫痪,称截瘫。颈段脊髓横贯性损伤,是双侧上下肢均瘫痪称四肢瘫。
(4)肌肉病变,是单肌或一组肌肉瘫痪,称肌肉性瘫痪。
(四)伴随症状
瘫痪严重者可伴有语言障碍、褥疮、大小便失禁、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便秘、吞咽障碍导致食物呛入气管,易引起窒息,生活不能自理者易出现烦恼、悲观情绪。
(五)瘫痪程度
0级完全瘫痪。
1级可看到肌肉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不能抬起。
3级肢体可脱离床面,不能对抗阻力。
4级能够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弱。
5级正常肌力。
(六)护理措施
(1)病房安静、整洁、舒适、应有良好的服务。
(2)家属应给予同情合理解,使病人有战胜疾病的信心,支持治疗及功能锻炼。
(3)评估病人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的程度,向病人提供生活支持,包括洗漱、大小便、饮食、坐轮椅,以满足病人基本生活需要;病情稳定后,鼓励病人用健侧肢体取物、洗漱、移动身体等。
(4)对卧床病人要保持床褥清洁、干燥、每2小时协助病人翻身一次,患侧肢体应放置功能位置,对突出容易受压部位用气垫保护;截瘫病人应卧于有活动开孔(放置便器)的木板床,以免腰骶部皮肤被便器磨伤。
(5)病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并注意保暖,鼓励病人多咳嗽,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及时吸出气管内不易咳出的分泌物。进食应该缓慢、防止呛入气管,吞咽困难时用鼻饲。
(6)作好口腔护理、防止吸入性肺炎。
(7)排尿困难的病人可**下腹部以助排尿,训练病人自主解小便,留置尿管的病人每4小时开放1次,每天用消毒棉球擦洗尿道口,并保持外阴尿道口清洁、干燥。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引水达2000ml以上,多排尿,达到自行冲洗。每周给病人更换导尿管,拔管后应间歇4~5小时后再插入导尿管,以利尿道黏膜修复。一旦病人能自行排尿即应及时拔掉留置的导尿管。如已有膀胱感染者应遵医嘱使用药物进行膀胱冲洗。便秘者应添加含纤维素多的食物,每天应**腹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开塞露或缓泻剂。
(8)向病人及家属说明进行锻炼能改善肢体功能,根据病人肢体瘫痪程度,与家属及病人讨论制订功能锻炼计划。护士在指导偏瘫病人穿、脱衣服时应先穿患侧,并先脱健侧,应穿宽松开身衣服,必要时可用搭扣。
(9)急性期后(约发病1周左右)肌张力开始增强,患肢出现屈曲痉挛,应尽早对患侧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及**,可促进自主神经的恢复,改善面部血循环及营养状况,被动运动还可对病人大脑形成反馈**;出现自主运动后,鼓励病人以自主运动为主,辅以被动运动,以健肢带动患肢在床上练习起坐、翻身和患肢运动;患肢肌肉恢复到一定程度时应及时协助病人离床行走,逐步锻炼直到恢复运动功能,此时应避免碰伤、坠床。当自主运动恢复后,尽早对病人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