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460.C 461.D 462.D 463.A 464.D 465.A 466.D 467.B
468.C 469.D 470.D 471.A 472.C 473.B 474.C
460.C 属于B类纤维的是自主神经节前纤维。C类纤维包括交感节后纤维和后根中传导痛觉、温度觉、触压觉的传人纤维。
461.D 神经生长因子是通过逆向轴浆运输作用于神经元胞体的,其运输方向是轴突末梢→胞体。
462.D 神经胶质细胞也有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细胞间不形成化学性突触,但普遍存在缝隙连接;也随细胞外K+浓度而改变膜电位,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神经元之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就是缝隙连接,因此D正确。
463.A 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当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或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因此EPSP和IPSP的共同特征是突触前膜的去极化。EPSP使突触后神经容易兴奋,IPSP使突触后神经更不易兴奋。
464.D 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一定水平时,前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内流进入突触前末梢,最后引起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量子式释放。递质的释放量与进入神经末梢内的Ca2+正相关。
465.A 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电突触无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分,一般为双向性传递;由于其电阻低,因此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
466.D
467.B 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元称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其胞体大多位于低位脑干,尤其是中脑网状结构、脑桥的蓝斑和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外侧部。
468.c 一般而言,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都是兴奋性的,包括血管、子宫、虹膜辐射状肌等的收缩;但也有抑制性的,如小肠平滑肌舒张。
469.D 33受体主要分布于脂肪组织,与脂肪分解有关。
470.D 儿茶酚胺与心肌β1受体结合后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与β2受体结合使冠状血管舒张;与无孕子宫β2受体结合使子宫平滑肌舒张。
471.A N受体也称烟碱受体,分布于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上的称N1受体,分布于神经。骨骼肌接头终板膜上的为N2受体
472.C 在环式联系中,即使最初的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上冲动发放仍能继续一段时间的现象称后放电。后放电存在于各种神经反馈活动中。
473.B 中枢抑制包括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包括传人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474.C 闰绍细胞是脊髓前角内的一种运动神经元,它接受脊髓前角运动元轴突侧支的支配。闰绍细胞轴突末梢也释放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反馈性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此为回返性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