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妇产科协会(ACOG)的第149号实践指南(Practice Bulletin)。文中数张表格附在最后。
A级证据:基于良好和一致的科学证据
●门诊以一次性器械进行内膜活检对于绝大部分内膜癌患者而言是可靠而准确的,已经成为组织学评估内膜的首选方法。
●宫腔镜尽管并非必须,但仍推荐和诊刮(D&C)一起进行,以识别不连续的病灶及其背景内膜。这种联合检查可以为真正的内膜癌前病变提供确诊的最佳机会,并能排除相关的内膜癌变。
●并不需要对内膜癌患者常规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有无转移。
●内膜癌的初期治疗应该包括完整的手术分期(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腹膜细胞学[腹腔冲洗液]的收集)。只有在和内膜癌诊疗专家(如妇科肿瘤学家)进行咨询之后,才能决定其他治疗方案以取代上述初期治疗方案。
●应该接受将微创手术作为内膜癌患者完整手术分期的标准手术方案。
●对于I期或II期的内膜癌,辅助性放疗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率,但并不影响总体预后。
●对于有复发高中风险的患者中,**短距放疗应该成为代替全盆腔放疗的首选辅助治疗。
●对于晚期内膜癌患者,化疗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经过对激素治疗利弊的充分咨询后,对于早期内膜癌患者可以考虑激素治疗绝经后症状。
B级证据:基于有限的或不一致的科学证据
●对于绝经后**流血、**超声检查内膜厚度≤ 4 mm的女性,并不需要行内膜活检。
●绝经后**流血、**超声检查内膜厚度> 4 mm的女性,以及内膜厚度无法充分检查的女性,应该考虑其他评估方案,如超声造影术,门诊宫腔镜检查或内膜活检。
●由于某些内膜癌(特别是II型内膜癌)的罕见病例其内膜厚度可以≤ 3 mm,因此对于持续或反复出血的情况无论内膜厚度多少,都应该立即行组织学评估。
●对于内膜癌患者,机器人辅助的腹腔镜分期是可行且安全的,可以作为传统腹腔镜的替代方案。
●淋巴结切除也许可以改变或消除辅助治疗的必要及其相关患病率。
●已经发现,理想的细胞减灭术(有不同的定义,残余病灶≤ 1 cm或2 cm)能够改善晚期或复发性内膜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和总体生存。
●对于有大块病灶残余的女性,以紫杉醇和卡铂方案进行化疗,其效果与文献中报道的其他方案类似,但毒副反应更少一些。
C级证据:主要基于共识和专家观点
●低级别病变的患者(也就是说1级或2级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小于50%,肿瘤直径≤ 2 cm)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似乎较低,也许不需要系统性的淋巴结切除。
●以影像学在术前评估疾病转移(CT,核磁,PET/CT),检查血清CA125,或二者联合检查,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许具有临床重要性:如患者由于合并症而很难施行手术;如患者症状提示病灶转移到非常见部位(如骨骼和中枢神经);如术前组织学证实高级别病变(包括3级的内膜样癌,**状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和癌肉瘤)。
●在某些选择性的、手术患病率风险较高的早期内膜癌患者中,阴式子宫切除可能是合适的治疗方案。
●和单一治疗相比,联合放化疗可能会更好地改善预后。
●对于绝经前、希望保留卵巢功能的内膜癌患者,全子宫切除时可以考虑保留卵巢,但是这种决策应该高度个体化,并需要根据年龄、组织学细胞类型和子宫肿瘤特点,对子宫外病灶的风险和潜在复发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
●全子宫切除后偶然发现内膜癌的女性应该根据年龄、组织学细胞类型和子宫肿瘤特点评估子宫病灶的风险和潜在复发的风险。基于这些发现再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内膜癌治疗后的监测包括:2年内每3-6个月随访一次,然后在3年内每6个月随访一次,此后每年随访一次。每次随访应该包括充分的病史采集,发现并探究任何和复发有关的新发症状(如**流血、盆腔疼痛、体重下降、嗜睡等),并进行充分的窥器检查、盆腔和子宫直肠窝检查。并不推荐每年行**细胞学评估和胸片检查,因为绝大部分**复发通过体检本身就能发现,而胸片对于无症状复发的检查效率很差。
●只有在怀疑复发时才考虑放射性评估,如胸部、腹部和盆腔的CT扫描或PET/CT,但不推荐在治疗后以这些方案行常规监测。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障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特征,伴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