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模型
一、生物学性状
1.概念
支原体科为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膜含有胆固醇,可通过除菌滤器,二分裂繁殖,是目前所知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直径0.2~0.3μm),呈球形、杆状、分支状等多个形态。
2.培养特性
支原体的营养要求比一般细菌高,培养基中必须加入10%~20%的小牛血清和酵母浸膏(提供胆固醇)。一般在pH值7.8~8.0生长,低于7.0则死亡。解脲脲原体适于pH6.5环境。支原体生长缓慢,在琼脂含量较少的固体培养基上孵育2~3日后出现油煎蛋样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支原体的生长量较少,一般不易见到浑浊。支原体可在细胞培养中生长,是细胞培养被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3.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
支原体与细菌L型均缺乏细胞壁,两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不同(表1)。
表1 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生物学性状异同比较
二、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支原体科有4个属,与人类致病有关的是支原体属共119个菌种和解脲脲原体属共7个菌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肺炎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两个菌种。
(一)肺炎支原体所致疾病
引起人类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即间质性肺炎,约占一半的非细菌性肺炎由它引起。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大多发生于夏末秋初,以5~15岁青年的发病率最高。
(二)解脲脲原体所致疾病
解脲脲原体主要经性接触传播,除了衣原体外,解脲脲原体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重要的病原体,还可引起不孕症。此外,解脲脲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早产、死胎和新生儿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