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病学》杂志(Gastroenterology)3月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内镜下切除黏膜食管腺癌,不仅安全面且高效,应成为新的治疗标准。近5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完全缓解率为93.8%(doi: 10.1053/j.gastro.2013.11.006)。
在这项研究中,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的Oliver Pech医生及其同事对1996年10月~2010年9月间连续1,000例食管黏膜腺癌患者(平均年龄69岁;男性861例)进行了研究。所有患者均患有黏膜Barrett癌;对于可切除的病变,首先通过诊断性内镜下切除进行分期,即使在肉眼外观提示为黏膜下病变时也是如此。排除低级别发育不良、高级别发育不良及黏膜下或更晚期的癌症(T1或更高)患者。
总体而言,481例患者具有短Barrett食管,其余患者具有长Barrett食管。根据内镜切除分期结果,大部分患者(n=493)患有上皮内腺癌,而240例患者的腺癌侵犯固有层,124例侵犯黏膜肌层的第一层,其余143例侵犯黏膜肌层的第二层。508例患者接受整块切除,其余患者接受分块切除。
研究者发现,在1,000例患者中有963例(96.3%)获得完全缓解(定义为R0切除及监测性内镜检查正常)。中位随访26.5个月后,这963例患者中有140例(14.5%)出现肿瘤(高级别发育不良或腺癌)复发;115例通过额外内镜下切除术得以再次成功治疗。相对于93.8%的长期完全缓解率(平均56.6个月)和91.5%的5年生存率。
在安全性方面,15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出血伴相应血红蛋白降低至少2 g/dL (14例)和穿孔(1例)。13例患者出现相对较轻的并发症,即需扩张的狭窄,所有这些患者均予以内镜下处理。在分析哪些患者获得成功内镜治疗的可能性更高时,研究者发现长阶段Barrett食管及低分化黏膜腺癌(相对于高分化病变)治疗失败的风险明显更高(两者的P<0.0001)。
研究者承认,在该队列中,不能排除转诊偏倚,因为可能只有那些内镜下可较好治疗的早期Barrett癌患者才被转诊。此外,在该研究较长时间的开展过程中,Barrett食管和高级别异型增生的最佳治疗实践已发生了明显演变:从联合使用内镜下切除术、光动力疗法、氩离子凝固术对早期Barrett癌进行多模式治疗转向严格且纯粹为切除形式的治疗。
然而,该研究对目前为止发表的最大规模患者系列(1000例)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证实,内镜下切除术治疗黏膜腺瘤的安全性较好。因此内镜治疗黏膜Barrett癌应成为国际治疗金标准。
研究者声明无经济利益冲突,并且未获得资助。
随刊述评:新治疗标准
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的内科学副教授Shai Friedland医生表示,在这项由德国研究小组进行的开拓性研究中,研究者对内镜下切除术治疗T1a食管腺癌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探讨。基于该德国研究小组及其全球其他一些研究者的前期研究,内镜下切除结节性高级别异型增生继以消融或切除所有残留的Barrett癌已成为高级别发育不良的治疗标准。目前有关内镜治疗T1a病变的数据较少,T1a病变的淋巴结扩散发生率较低但并非为零,在治疗规则中需考虑到这一点。
该研究的结果较为明显,在该研究中,长期缓解率为94%,并且仅有2例患者死于Barrett癌。严重并发症较为罕见,而且通过内镜均得以成功治疗。极少数患者因以下原因需要接受手术:淋巴浸润,瘢痕、伤口愈合不良导致无法内镜下切除病变,初始治疗期间肿瘤分期评估不正确,或研究期间发生额外癌症。但即使是这些患者,最终也获得良好转归。
鉴于食管切除术的死亡率(2%~5%,即使在专业中心也是如此)和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该研究明确表明,有必要将内镜治疗T1a食管腺癌作为治疗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障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特征,伴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