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新利18手机|病例

搜索

首页 18luck西部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新利网官方网站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消化内科医学进展> 解读2014年新版芝加哥食管动力障碍分类标准

解读2014年新版芝加哥食管动力障碍分类标准

2015-05-09 22:50 阅读:4738 来源:中国18luck西部 报 作者:林* 责任编辑:林夕
[导读]以往应用传统水灌注线性方法对临床表现为非机械梗阻性吞咽困难、非心源性胸痛以及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食管动力功能评估。与传统测压方法比较,高分辨食管压力地形图(HRM-EPT)能更全面、客观地评估食管动力功能。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 孙晓红

以往应用传统水灌注线性方法对临床表现为非机械梗阻性吞咽困难、非心源性胸痛以及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食管动力功能评估。与传统测压方法比较,高分辨食管压力地形图(HRM-EPT)能更全面、客观地评估食管动力功能。HRM-EPT是将高分辨食管测压(HRM)和压力地形图绘制相结合应用于临床评价食管动力的检测技术。芝加哥国际HRM工作组于2007年首次拟定了芝加哥食管动力障碍分类标准;在2014年工作组结合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在2011版芝加哥分类标准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更新,主要对胃食管交界处(E**)流出道、食管动力障碍程度的定义和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本文将就2014年新版芝加哥食管动力障碍分类标准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

解读1:常用技术参数

综合松弛压(IRP)指自上食管括约肌吞咽开始10s时间窗内,E**连续或不连续4s的最低松弛压。IRP相当于传统测压技术中的LES松弛残余压,用于评价流出道是否梗阻。

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CI)指近端食管与远端食管形成的低压槽至E**近端之间的食管长度、食管收缩幅度和时间的乘积,用于评价食管蠕动收缩的力度。

收缩减速点(CDP)指远端食管推进性蠕动收缩速度减低点,为远端食管S2段和S3段之间的交点。

远端潜伏期(DL)指上食管括约肌松弛至CDP的时限。

DCI、CDP和DL用于评价食管体部蠕动收缩功能。与旧版相比,新版芝加哥标准中不再应用收缩前沿速度(CFV)这个参数。

解读2:E**流出道分型

E**主要是由下食管括约肌(LES)和膈脚(CD)两部分组成。新版芝加哥分类标准分别阐述了E**的形态和压力。

E**形态分为3种类型(图):类型Ⅰ,LES和CD重叠,表现为单峰;类型Ⅱ,LES和CD不重叠,表现为双峰,纵向距离1——2cm;类型Ⅲ,LES和CD不重叠,表现为双峰,纵向距离大于2cm.



类型Ⅲ提示存在食管裂孔疝,并且可依据呼吸转折点(**)的位置分为a、b两个亚型:**靠近CD者为a亚型,**近LES者为b亚型。

计算E**压力时应考虑呼吸对E**压力的影响,简单的计算方法是以胃内压为基线,分别计算3——5个呼吸周期吸气相和呼气相时E**的压力。E**吸气压是指吸气时E**的最高压,E**呼气压是指两个相邻吸气中点E**压。

IRP>15mmHg(正常值<15mmHg)提示E**流出道梗阻;在除外机械性梗阻后,可考虑诊断贲门失弛缓,再根据食管动力的特点将贲门失弛缓分为Ⅰ、Ⅱ、Ⅲ型。

解读3:食管蠕动收缩功能分型

食管蠕动收缩功能包括食管收缩力度和食管收缩模式,新版芝加哥分类标准对二者进行了明确阐述。

食管收缩力度可根据DCI分为失蠕动收缩[DCI<100(mmHg·s·cm)]、弱蠕动收缩[DCI在100——450(mmHg·s·cm)之间]、正常蠕动收缩[DCI在450——8000(mmHg·s·cm)之间]和过度蠕动收缩[DCI>8000(mmHg·s·cm)].

食管蠕动收缩模式包括完整收缩、间断收缩和期前收缩。完整收缩是指20mmHg等压轮廓内收缩中断不超过5cm、DL大于4.5s.间断收缩为20mmHg收缩等压轮廓内收缩中断累及大于5cm、DCI>450(mmHg·s·cm);期前收缩则是指DL<4.5s、DCI>450(mmHg·s·cm)。

解读4:食管动力障碍分类标准

2014年新版芝加哥食管动力障碍分类标准将食管动力障碍分为E**流出道梗阻和食管体部动力障碍两类,后者又分为轻度和重度(表)。



在检测过程中通过患者咽水来评价食管动力功能,即让患者每次吞咽温水5ml,共10次。

点评

高分辨食管动力检测技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提供全新的视界。2007——2014年的芝加哥食管动力障碍诊断标准主要是对贲门失弛缓和食管体部动力障碍进行了分类诊断标准的制定。

2015年即将在瑞士召开“胃肠道功能生理检测方法新进展”会议,将完善上食管括约肌和E**抗反流屏障功能评价,并制定相应诊断标准。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推进,食管动力障碍的疾病谱及诊断标准也必将不断更新和完善。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