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新利18手机|病例

搜索

首页 18luck西部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新利网官方网站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精神科医学进展> 虚拟现实技术——心理治疗的新方法

虚拟现实技术——心理治疗的新方法

2014-12-05 14:40 阅读:2640 来源:医脉通 作者:老* 责任编辑:老者
[导读]最近,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和英国德比大学的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们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发表了一项研究,提出一种可以提升自我同情的心理治疗新方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

最近,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和英国德比大学的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们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发表了一项研究,提出一种可以提升自我同情的心理治疗新方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

在心理学上,自我同情(self compassin)指的是对自己的同情、接纳和善待,它对减少自责、维持心理健康很有帮助。研究者们利用电脑游戏和图形技术,创造出了一个“自己对自己”的虚拟互动场景,鼓励被试对自己表达同情和安慰。共有43名心理健康但有强烈自我批评倾向的女性参与实验。她们借助头戴式可视装置,以第一人称视角,透过虚拟化身的“眼睛”观察外界。她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连接在身上和布置在房间里的运动跟踪设备记录下来,再映射到虚拟化身身上——无论你做什么,你的“化身”都会做什么。结果发现,这种方法可以成功缓解被试的自责倾向,并使自我同情得到提高。

身体错觉

过去20年来的研究已经证明,大脑对于“身体图式”的感知很容易受到摆布。最有名的例子也许就是“橡胶手错觉”(rubber hand illusion)——如果研究者让被试坐在桌前,把被试的一只手藏起来,再在它附近摆上一只橡胶手,然后同步**橡胶手和被试藏起来的真手,那么被试就会产生十分强烈的错觉,认为这只橡胶手就是自己的手。类似的身体错觉现象也可以通过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出来。本研究的合作者、计算机科学家梅尔?斯莱特(Mel Slater)在2008年时发现,头戴被动式立体眼镜和头部跟踪器的被试,会认为研究者投影在屏幕上的虚拟手臂是从自己肩膀上长出来的。

斯莱特教授介绍说:“当你戴上头戴式显示器,看到一个虚拟身体取代了你的位置,做出和你一样的动作,而且你还能在镜子里看到它……这种种线索都会强烈地**你的大脑,让它以为这就是你自己的身体。而且我们也已经证明,‘化身为’虚拟儿童的成年人对世界和自我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变得就像孩子一样。”

“化身”实验

在实验开始时,被试会接受“安抚训练”,学习如何向一个苦恼的孩子表达同情。然后她们会化身为一个虚拟的成年人,置身于一间与实验室几乎完全一样的虚拟房间里。她们“旁边”甚至还摆着一面虚拟的镜子,可以照见那个虚拟的自己。

被试的任务是安抚一名坐在“对面”哭泣的虚拟儿童。这名虚拟儿童会听她们说话,并以积极的反应来回应她们的同情和安抚。几分钟过后,其中22名被试会从虚拟的成年人“转变为”虚拟的儿童——她们将以虚拟儿童的视角重新回溯之前的互动,看“过去的自己”如何通过语言和姿态向“现在的自己”表达同情。而作为对照的另外21名被试,则会以第三人称视角回溯这一互动过程。在实验开始前后,被试都会接受多项心理评估,比如“自我批评/攻击和自我确证量表”(The Forms of Self-Criticising /Attacking and Self-Reassuring Scale FSCRS)。

本实验设置的虚拟环境:(A)运动追踪装置及头戴式显示器,(B)被试化身为虚拟成年人,安抚虚拟儿童,(C)被试化身为虚拟儿童(第一人称视角),回溯安抚过程,(D)被试从外部观察虚拟儿童而虚拟成年人(第三人称视角)。图片来自原论文。

研究结果显示,以从虚拟儿童的角度回溯安抚过程的女性,会变得更加懂得自我同情;同时,她们的自我批评水平也会显著降低。而以第三人称视角回溯安抚过程的女性,也会减少自我批评,但在自我同情方面却罕有提升。也就是说,这种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本来有严重自我批评倾向的人,在与“自己”交流的过程中减少自我批评、学习自我同情——这不单可以减少负面情绪,还能培养积极的情绪。

研究人员指出,自我批评与抑郁症有着密切的关联,对女性来说尤其如此。强烈的自我批评也与多种心理疾病有关。所以,减少自我批评、提升自我同情,将有助于改善很多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卡洛琳?福尔克纳博士解释说,虽然自我批评在某些时候可能于己有利,但也很容易矫枉过正,变为不健康的负面情感。而自我同情也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可怕。“自己不值得同情”、“自我同情会让人变得软弱”这样的想法都是不正确的。“我们的研究发现,自我同情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勇敢坚强,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好处——更同情自己,也就更有面对压力的抗性,更容易从逆境中恢复。”

虚拟现实与心理治疗

福尔克纳博士说,现在大量与自我批评和自我同情有关的心理治疗都需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比如保罗?吉尔伯特(Paul Gilbert)的“同情聚焦疗法”(Compassion Focused Therapy)。这些疗法的效果虽然早就已经得到充分证明,但是对于很多人而言,它们实际操作起来却相当困难。因为人们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想象力,难以进入假象情景之中,或者长时间维持想象。

而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正好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这个麻烦。它无需动用想象力,就能把被试从一个虚拟化身转移到另一个虚拟化身,而且还比记忆或想象更加准确可靠。另外,人们往往不愿意对自我表达同情,但比较容易对另一个个体表示同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被试可以从安抚者转化为自己安抚的对象,等于就是间接地对自己表达同情了。这都是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难以做到的事。

研究者目前在实验中使用的化身,都是标准化的人物形象,和被试本人差别很大。福尔克纳博士指出,部分被试不喜欢这些虚拟化身,但也有部分被试更愿意接受和本人外观不相似的形象。尽管如此,实验结果仍然十分显著。不过,福尔克纳博士也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抱有期待,认为将来虚拟人物的形象肯定会更加贴近真实。

研究合作者保罗?吉尔伯特(Paul Gilbert)教授认为,现在心理治疗中的一大挑战就是帮助人们学习自我同情,而本项研究采用的虚拟现实技术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新路。福尔克纳博士告诉果壳网,虚拟现实技术还可用于辅助多种需要转换视角的心理治疗,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治疗。虚拟现实技术也可以拓展许多传统的心理治疗,比如图式疗法(Schema Therapy)、格式塔空椅子疗法等等。

研究合作者、UCL临床教育与健康心理学系的克里斯?布鲁因(Chris Br***)教授说:“虚拟现实技术是否同样适用于男性或抑郁症患者?我们还将继续进行研究。如果当真如此,我们希望能设计出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低成本的心理治疗方法,让人们在自己家里就能进行治疗。我们相信,在现代游戏技术的帮助下,这并非不可能做到的事。”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