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胰腺是指位于胰腺以外部位,且与正常胰腺组织无解剖和血管联系的孤立的胰腺组织,属于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多位于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因其症状不典型,易发生误诊。
病例详情:胃上皮下病变为何迅速扩大?
随着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的逐渐普及,异位胰腺术前诊断率得到了明显提高,治疗方式也由以往的以手术为主转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自1999年Gotoda等首次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一次性切除消化道早癌以来,该技术已广泛用于早癌的治疗,并逐渐将其扩展至黏膜下肿瘤的切除,取得较好疗效。
异位胰腺属于一种先天性畸形,又称为迷走胰腺或副胰腺,是指在胰腺自身以外生长的与正常胰腺组织无任何解剖、血管关系的零星胰腺组织,其发生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异位胰腺可发生于任何脏器,主要发生在胃、十二指肠和空肠,少数可见于肝脏、胆囊、胆总管、肠系膜、大网膜、肺纵膈等部位。可能因检查方法限制及收集病例的局限,笔者所发现异位胰腺均位于胃部,且大部分位于胃窦,主要分布于大弯、前壁和后璧,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
异位胰腺患者大多因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消化道症状就诊而发现,尚有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多于胃镜检查时发现。内镜下多表现为脐形、半球形或息肉样隆起,形态及大小差异大,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典型病灶顶部中央多有脐样凹陷,部分有导管并口,可分泌消化酶,但这一表现并非特异性。
超声内镜可确定定胃肠壁各层病变的来源和性质,根据病变形态、大小、起源层次、内部画声及边缘边界等特征,可对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进行初步的定性诊断,对异位胰腺的诊断与其他黏膜下肿瘤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异位胰腺EUS声像图多为起源于黏膜层、黏膜下层的低回声、等回声、稍高回声或混合回声改变。
异位胰腺的治疗目前尚无确切的定论,有学者主张应视有无并发症或异位胰腺的大小和浸润深度决定,无并发症者不主张手术;有学者主张不论有无症状,均应行手术治疗;有学者主张,较小且无症状的病变,可以进行长期随访观察,较小的位于黏膜下层或黏膜肌层的病变,可以进行内镜下病灶切除,对于累及固有肌层或浆膜层,内镜下治疗难以完全切除或切除过深导致穿孔儿率较大,则以手术切除为宜。笔者认为对于无症状的异位胰腺患者,可以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有症状的患者均应行手术治疗,而内镜下治疗可以作为该病的首选。
ESD与既往应用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相比,能—次性完整地切除较大病灶,同时切除的病灶深度可达到固有基层,降低病灶的残留和术后再发生率。出血是ESD的另一个重要并发症,术中预防出血是非常重要的,应仔细辨认黏膜下血管,保证视野的清晰,少量渗血可直接用冰生理盐水或2%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冲洗,小血管可直接用电凝处理,较大血管可使用热活检钳烧灼,同时可使用APC、止血铗止血,尽量减少术中出血。
随着内镜器械的发展和内镜技术的成熟,ESD在临床获得广泛的应用,为上消化道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是一项操作难度较高、风险较大的技术,对术者有较高要求,该项技术可有效应用于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治疗,使相当一部分患者免于外科手术,这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内镜技术,术者应当不断积累经验,提髙自身水平,进一步促进该项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障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特征,伴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