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杀手—玫瑰痤疮
2021-09-04 04:00
阅读:9082
来源:医学用药参考
作者:医****考
责任编辑:医学用药参考
[导读]玫瑰痤疮曾被称为酒渣鼻,多发于面中部,表现为面部皮肤阵发性潮红、持续性红斑或丘疹、脓疱等。该病好发于20~50岁女性,可谓是爱美女性的颜值杀手。
玫瑰痤疮曾被称为酒渣鼻,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主要累及面部血管、神经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皮肤阵发性潮红、持续性红斑或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少数患者可出现增生肥大及眼部改变。该病好发于20~50岁女性,可谓是爱美女性的颜值杀手。
通常认为玫瑰痤疮可能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基础上,由多种因素诱导的以天然免疫和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为主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生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外界各种物理或化学因素可直接刺激感觉神经元,促进其释放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管活性肠肽等神经肽,引起神经源性炎症,诱发脉管舒缩调节紊乱,从而引起潮红、红斑等症状。
主要通过Toll样受体2(TLR2)途径及可能的维生素D依赖与非依赖通路、内质网应激途径等直接或间接导致丝氨酸蛋白酶激肽释放酶5(KLK5)活性增强,KLK5加工抗菌肽使其成为活化形式LL?37片段,从而诱导血管的新生和促进玫瑰痤疮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
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会造成皮肤敏感性增高,易促使玫瑰痤疮的皮肤疾病的发生发展。慢性炎症反应、慢性光损伤、皮肤滥用糖皮质激素等都是皮肤屏障功能障碍重要的诱发因素。
大量毛囊蠕形螨可通过天然或获得性免疫加重炎症过程,特别在丘疹、脓疱及肉芽肿为主要表现的玫瑰痤疮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可在温度变化、日晒、情绪改变或辛辣刺激食物等神经血管刺激因素下,数秒至数分钟内发生。发作时,患者可能会感到灼热、刺痛等不适。
指面部皮肤持续性发红,是玫瑰痤疮最常见的表现,可随外界刺激因素周期性加重或减轻,但不会完全自行消退。
典型的表现是圆顶状的红色丘疹,针头大小的浅表脓疱,也可能会出现结节。
在浅肤色患者中较多见,在肤色较深的患者中可能不易察觉。
主要表现为皮肤增厚、腺体增生和球状外观。鼻部是最常出现增生肥大的部位,但这一改变也可发生于其他面中部隆突部位。
灼热感或刺痛感等皮肤敏感症状、眼周丘疹脓疱,脓疱、眼睑结膜充血、眼睛异物感、光敏、视物模糊以及灼热等眼部症状、面部水肿、皮肤干燥等亦可伴随发生。
目前国际上关于玫瑰痤疮的诊断标准不尽相同,2020年国内学者参考国内外多项研究资料,结合中国患者实际情况,提出了分部位诊断标准的探讨,面颊部和鼻/口周部两个部位中只要1个满足诊断标准,即可诊断玫瑰痤疮。
面颊部满足必要性表现就可诊断玫瑰痤疮,无论是否有选择性表现;口周/鼻部在满足必要性表现的基础上需合并至少1种选择性表现才可诊断玫瑰痤疮。两个部位中只要1个满足诊断标准,即可诊断玫瑰痤疮。
临床上可依据玫瑰痤疮不同皮损表现选择治疗方案,两种以上类型的玫瑰痤疮重叠,处理原则可以某一型别为主,根据皮损转归情况序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治疗目的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减少或减轻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减少紫外线、情绪压力、高强度运动、饮酒、冷热刺激、辛辣食物等刺激因素的暴露;
2.注意防晒,以打遮阳伞、戴墨镜、戴帽子等物理防晒措施为主,亦可考虑使用以无机性遮光剂为主的防晒霜;
3.尽量使用手指而非洗脸巾等温水洗脸,减少面部局部按摩及摩擦动作,避免过度清洁;
4.应避免使用“三无”护肤品,慎用隔离霜及彩妆。面部干燥者,可外用保湿护肤品。
5.含神经酰胺、透明质酸、Ca2+等对皮肤屏障具有修复作用的功效性护肤品,可缓解干燥、刺痛、灼热等敏感症状,各类患者均可使用。
局部药物治疗药物一般为乳膏或凝胶剂型,可选用抗微生物类外用制剂(甲硝唑、克林霉素、伊维菌素等)、外用缩血管药物(溴莫尼定、羟甲唑啉)、壬二酸、过氧化苯甲酰、水杨酸等治疗玫瑰痤疮。
抗生素是玫瑰痤疮丘疹脓疱的一线系统治疗药物,常选用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对于8岁以下及四环素类抗生素不耐受或者有用药禁忌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克拉霉素或阿奇霉素。抗厌氧菌类药物甲硝唑可作为玫瑰痤疮的二线用药。
异维A酸:具有抗基质金属蛋白酶及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作用,可作为增生肥大型患者的首选系统治疗以及丘疹脓疱型患者在其他治疗效果不佳情况下的二线选择。羟氯喹:具有抗炎、抗免疫、抗紫外线损伤等多种作用,对于阵发性潮红或红斑的改善优于丘疹和脓疱。卡维地洛主要用于难治性阵发性潮红和持续性红斑明显的患者。
[1]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玫瑰痤疮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玫瑰痤疮专业委员会.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2021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54(4):279-288.
[2]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美容亚专业委员会.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3):156-161.
[3]祁爽,叶文静.玫瑰痤疮的治疗[J].东方药膳,2020(11):295.
[4]欧阳飞,房慧,曾慧,等.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0):190,193.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