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缺铁性贫血 髓像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从食物中获取的铁不能满足小儿的生理需要而使体内贮存铁减少,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贫血。临床上常有面色苍白、食欲减退、精神不振或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最多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铁的储存不足 胎儿从母体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3个月最多
2.铁摄入不足 是导致婴儿缺铁的主要原因。
3.生长发育快 婴儿期、青春期儿童,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快,易发生缺铁。
4.铁的吸收、利用障碍
5.铁的丢失过多 每1ml血约含铁0.5mg,故长期慢性失血可致缺铁。
铁缺乏可致新生的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不足,细胞浆减少,细胞变小,而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较小,故红细胞数量减少程度不如血红蛋白减少明显。
(二)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苍白,易疲乏、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诉全身无力、头晕、耳鸣、眼前发黑等。
2.骨髓外造血的表现 肝、脾、淋巴结增大。
3.非造血系统表现
(1)消化系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口腔炎、舌**萎缩及异食癖。
(2)神经系统:精神不振、烦躁不安、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理解力降低等。
(3)心血管系统:心律增快,心脏扩大或心前区吹风样杂音,甚至发生心衰。
(4)其他:头发枯黄无光泽,指甲薄脆、不光滑甚至出现反甲;重度贫血患儿因免疫功能降低易患感染性疾病。
(三)辅助检查
1.血象 血红蛋白降低较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
2.骨髓象 中、晚幼红细胞增生活跃,各期红细胞均较小,胞浆发育落后于胞核。
3.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S1)减少,总铁结合力(TIBC)增高,血清铁蛋白(SF)降低,转铁蛋白饱和度(TS)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