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0岁。 右腰腹部间断性疼痛4年余,加重3天入院。MRI示右侧肾脏形态基本正常,右侧肾盂处见团块样异常信号,大小3.7cm×3.4cm,右侧肾盏扩张,右侧输尿管上段扩张,内见低信号的充盈缺损。双侧肾区无隆起,未扪及包块,右侧肾区叩痛阳性,右侧输尿管走行区无明显压痛。行右侧肾癌根治切除术,切除右侧肾、右侧输尿管上段1/3,清扫肾门淋巴结5枚并送病理检查。
既往史:患者3年前曾做B超,提示右侧输尿管结石。
病理检查:眼观:送检右侧肾,大小14cm×9cm×5cm,由外缘至肾门方向剖开肾实质和肾盂,见肾实质萎缩,肾盂、肾盏扩张,肾盏内见2枚绿豆大结石,肾盂区见一4cm×3.8cm×3.5cm大小结节状肿块,无包膜,与周围肾组织界限清楚,肿块切面灰白色,质韧,无出血、坏死(图1)。切除输尿管一段,7cm×8cm大小,内见绿豆大结石1枚。肾门处见绿豆大淋巴结5枚。镜检:肿瘤组织呈束状、席纹状或不规则状排列,瘤细胞主要由短梭形或卵圆形细胞组成,胞质少,嗜酸,核染色质均匀,可见小核仁,无明显异型,未见核分裂象。细胞密集区和疏松区相间分布(图2):密集区细胞紧密排列,间质血管丰富;疏松区细胞扭曲状,间质疏松;部分区域可见大量胶原纤维束(图2);部分区域血管丰富,管腔扩张,大小不一;部分区域呈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图3)。肿瘤边缘呈浸润性生长,肿瘤边缘的梭形细胞间可见散在分化好的小管样结构。肿瘤无出血、坏死。输尿管黏膜下见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肾门处5枚淋巴结示反应性增生改变。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4+(图4)和CD99(+), SMA和S-100 (-),ki-67(散在+)。
病理诊断病理诊断(右肾)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伴肾盏结石及肾积水;(右侧输尿管)慢性炎伴结石;(肾门淋巴结缘枚)反应性增生。
讨论肾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主要发生在脏层胸膜,起源于胸膜间皮细胞,常为孤立性病灶。近年人们逐渐发现并且证实了SFT是一种起源于CD34+的树突状间叶细胞,具有向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血管外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特征。此瘤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但发生于肾的SFT非常少见,国内报道较少。本例肾SFT同时合并肾盏、输尿管结石,罕见。
肾、输尿管结石主要由尿液中盐类析出沉淀形成,有原因不明的原发性结石,也有因尿路感染、梗阻、异物或代谢异常导致的继发性结石,这使肾盂的SFT引起尿路梗阻,导致肾、输尿管结石形成似乎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肾、输尿管结石的存在造成尿路阻塞,导致肾盂、肾盏扩张和积水,对肾脏长期压迫和慢性刺激,促使肾盂SFT的发生也不能完全排除。肾盂的SFT与肾、输尿管结石两种疾病之间是否有此因果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本例患者3年前曾做月超提示右侧输尿管结石,更支持肾、输尿管结石促使肾盂SFT发生的可能性。
临床经验原发于肾脏的SFT临床表现可表现为腰部持续性隐痛或钝痛,也可因肿块大或多发而触及肿大的肾脏,通常无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症状。发生于肾脏的SFT常位于肾盂和肾实质,绝大多数为孤立性、实质性肿块,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大小不等,直径1~20cm,无包膜,境界清楚,肿瘤切面灰白色或灰黄色,质地因胶原量的多少而软硬不一。镜下:相对单一的梭形细胞呈束状、席纹状或不规则状排列,细胞疏密相间分布,两者间伴有胶原纤维,部分区域血管丰富,可呈血管瘤样或血管外皮瘤样结构,通常无出血、坏死。
肾SFT免疫组化检查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D34、vimentin、CD99和BCL-2,散在或局灶表达SMA,而CK、S100、HMB-45、actin、CD117、desmin、CD10、AAT等阴性。本例CD34、CD99弥漫阳性支持诊断。
肾的恶性SFT罕见。关于恶性SFT的诊断标准,除了典型的良性SFT形态学表现外,还可见恶性表现:(1)细胞生长活跃,密集分布;(2)细胞多形性;(3)核分裂象>4/10HPF;(4)肿瘤性坏死,肿瘤广泛浸润。本例尽管肿瘤边缘呈浸润性生长,于近肿瘤边缘的梭形细胞间见小管样结构,部分区域细胞密集,但细胞无明显异型,未见核分裂象,且无出血、坏死,故仍诊断为SFT。此外,有研究表明:CD34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化有关,一般情况下,在形态学良性的区域CD34阳性表达率高,而在明显间变的区域,CD34阳性表达率往往下降或缺失。本例瘤细胞CD34弥漫阳性,另ki-67仅散在阳性也支持良性诊断。
鉴别诊断肾SFT需与肾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鉴别:
(1)肾血管外周细胞瘤(HPC):通常HPC形态单一,表现为梭形的血管周细胞和大量鹿角型血管,无细胞疏密不均特点,也无明显胶原纤维或间质玻璃样变区域。免疫组化示SMA阳性提示HPC向血管周细胞分化,此外影像学在鉴别HPC和SFT有一定的价值。
(2)肾血管周上皮细胞肿瘤(PEComa):有时从病理形态上很难与肾SFT区分,必须通过免疫组化加以鉴别。肾PEComa瘤细胞HMB-45、desmin和S-100阳性,CD34和BCL-2阴性;而肾SFT则与之相反。
(3)肾肉瘤样癌:肉瘤样癌呈浸润性生长,梭形的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常见坏死,癌细胞表达上皮标记;而SFT的梭形细胞无异型或轻度异型,少见核分裂象,罕见坏死,瘤细胞表达CD34。
(4)后肾纤维瘤: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肿块边界不清,镜下见成片的梭形细胞,可见上皮成分,有时可见神经胶质、软骨和脂肪分化,上皮成分表达CK、WT-1,梭形细胞CD34阴性;而肾则由相对单一的梭形细胞组成,并伴有灶性分布的致密胶原束,不见上皮成分及软骨、脂肪分化,梭形细胞表达CD34。
(5)肾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肿瘤细胞有多形性及明显的异型性,呈席纹状排列,易见核分裂象及坏死,并见各类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癌细胞CD68阳性,CD34阴性。
(6)肾平滑肌源性肿瘤:肿瘤成分单一,细胞梭形,呈编织状排列,胞质红染,杆状核,无胶原及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免疫组化表达desmin和SMA,不表达CD34和BCL-2,此外还可根据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志与肾脏原发性滑膜肉瘤、肾脏血管肿瘤、肾透明细胞癌等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