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患者,男,19岁。
主诉:间断皮肤、巩膜黄染2年。
病史:患者于2年前1次大量饮酒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似茶水样,当时无乏力、厌油、厌食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无肝区不适,无皮肤瘙痒及白陶土样便,检验肝功能:转氨酶正常,胆红素升高(60μmolPL左右),甲、乙、丙、丁、戊肝炎病毒标志物均阴性。按黄疸待查收住院综合对症治疗,黄疸下降不明显,此后每于劳累、饮酒后加重,多次转辗于多家医院,诊断一直未明,间断服用中草药治疗,总胆红素60~150μmol/L。
既往无输血及特殊用药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
查体:神清,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肝脏阴性,未见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全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剑下均未及。莫非氏征阴性,肝区、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肝功能: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5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8U/L,碱性磷酸酶(ALP)91U/L,乙酰转肽酶(GGT)44U/L,总胆汁酸(TBA)3μmol/L,总胆红素(TBIL)85.7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57.8μmol/L,白蛋白P球蛋白(APG)43/26gPL,胆固醇(TC)5.52mmol/L,三酰甘油(TG)3.48mmol/L,凝血酶原时间(PT)13.1s、凝血酶原活动度(PAI)91.26%,蛋白电泳:白蛋白0.65,γ球蛋白0.11。甲、乙、丙、丁、戊病毒标志物阴性,自身抗体系列均阴性,尿常规:尿胆原(++),尿胆素(+),余未见异常。腹部超声示: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内部回声稍粗。
诊疗经过:予以甘利欣、阿拓莫兰、复方茵陈、甲硫氨酸片等保肝退黄治疗1周,黄疸消退不理想,遂转北京302医院诊治,后随访得知该院为患者行肝穿刺检查:镜检见肝小叶结构完整,小叶内中央区周围肝细胞浆内易见较粗大的棕黄色色素颗粒,以毛细胆管侧较着,部分肝细胞局灶性水肿变性,小叶内无明显炎性反应,汇管区无明显扩大,界板完整。
病理诊断:Dubin-Johnson综合征。
病例讨论:
Dubin-Johnson综合征由Dubin和Johnson在1954年首次报道,是肝细胞排泄结合型胆红素等结合型有机离子障碍所致,有家族性,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比较少见,极易于病毒性肝炎相混淆。Dubin-Johnson综合征以青壮年发病居多,除有皮肤、巩膜黄染及尿黄外,80%可有腹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症状轻微,可因劳累、饮酒、妊娠、手术及感染等加重,多无皮肤瘙痒,半数有肝脏轻度至中度肿大,伴轻压痛。检验胆红素升高,通常>35~85μmol/L,尿胆红素、尿胆原阳性,转氨酶多正常,TBA、ALP、TC、TG正常,故非胆汁淤积。尿中粪卟啉I明显增加,粪卟啉III明显减少是本病特征。口服胆囊造影剂75%患者不显影,主因肝细胞排泄碘造影剂障碍,可与Rotor综合征鉴别。肝组织学见小叶结构正常,肝细胞内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棕色色素颗粒,以小叶中心区最为显著。电镜检查见溶酶体和基质内含大量色素,且多集中在毛细胆管周围。色素颗粒性质不明,蒯宝林等认为是脂褐素与胆红素共同存在,而向里科等考虑色素可能是一种脂褐素—黑色素复合物。最近认为是肾上腺代谢物的多聚体。
Dubin-Johnson综合征预后良好,不影响健康和生活,无需特殊治疗,只要给其讲明本病的特点,减少顾虑,可避免不必要的肝胆手术检查。但肝细胞内色素长期沉积会造成肝内微细胆管破裂,引起肝细胞变性,甚至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因此,对黄疸较重且反复发作者,应积极减黄,以减轻肝细胞内色素物质的沉积,避免加重对肝细胞的损害,同时应注意避免上述诱发因素。
本例Dubin-Johnson综合征患者延迟诊断的原因:
(1)患者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2)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虽然也曾考虑到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但未重视TBILPDBIL比例,未想到该病的可能;
(3)基层医院条件有限,不能行肝脏穿刺检查。
为此,临床医师在遇到类似情况,考虑到有先天性疾病的可能时,尽早行肝脏穿刺检查,尽早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