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进步,内镜下切除术已成为早期食管鳞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目前认为,局限于食管黏膜上皮层(EP)和黏膜固有层(LPM)的食管鳞癌,是内镜下切除术的标准适应症。术前评价早期食管鳞癌的浸润深度,是决定能否内镜下完整切除病变的重要依据。超声内镜(EUS)是评价食管鳞癌肿瘤分期,尤其是早期食管鳞癌T分期的重要手段,但其准确性并不理想。
一种新型断层成像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目前已开始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术前分期。
为此,日本学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旨在比较OCT与EUS对早期食管鳞癌分期的准确性。
研究发表于9月《消化内镜》(Gastrointest Endosc 2012,76: 548)杂志。
研究方法
该研究纳入2007年5月至2011年9月期间的123例患者,并对131处早期食管鳞癌病变进行了观察。
研究期间,由同一名内镜医师对患者先后进行OCT和EUS(采用20兆赫的小探头超声)检查,采集每处病变具有代表性的图像,并作出分期诊断,继而采用盲法的方式,由一名研究者根据图像再次对病变作出诊断。
研究以切除病变的病理学分期作为金标准,据此评价OCT与EUS对早期食管鳞癌分期的准确性。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对于EP和LPM早期食管鳞癌的分期,OCT的检测准确率显著高于EUS(94.6%对80.6%,P<0.05)。此外,观察者间对OCT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优于对EUS检查结果的一致性。
研究结论
因此,研究者得出如下结论:评估早期食管鳞癌的术前分期,OCT比EUS更准确、更具优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 何振整理)
■ 专家点评
OCT技术消化领域“显身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张澍田
OCT简介 OCT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用光对生物组织进行高分辨横截面成像的新型影像学检查技术,工作原理与超声波的工作原理非常相像,只是前者使用近红外光而非超声波。
OCT利用光的干涉原理,通过测量生物组织的背散射光强度和相位来获取内部的显微结构信息,同时进行层析成像。图像分辨率达10 μm, 分辨效果接近组织病理切片水平,而且比传统超声成像高1~2个能量级,并可实现实时在体检测。
OCT技术最早应用于眼科检查,继而被消化领域研究者引入内镜诊断范畴。
OCT操作 OCT检查系统类似于小探头超声内镜。 OCT探头经内镜活检孔道插入,在内镜直视下使探头紧贴病变部位,依次对病变扫描观察。与EUS不同的是,OCT检查不需要使用耦合剂。
OCT检查系统以每秒4帧的速度获取图像,扫描深度和宽度分别为1.5 mm、4 mm。正常食管的OCT扫描可显示5层结构,从浅到深依次对应组织学上的黏膜上皮层、黏膜固有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由于OCT的分辨率高,因此其对食管早癌,尤其是对仅累及黏膜上皮层和黏膜固有层早期病变的术前分期,可能更具优势。
研究并不完美 日本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与EUS 相比,OCT在判断早期食管鳞癌术前分期方面,更准确、也更有优势。然而,该研究也有不足之处——是在单中心、由一名内镜医师进行操作的非随机对照研究。
OCT技术本身有缺陷 首先,OCT扫描深度远不如EUS (7 mm),影响了其对浸润范围超过黏膜肌层病变判断的准确性;其次,OCT扫描的宽度仅为4 mm,无法在一张扫描图像上显示出较大病变的完整病灶,因此可能会漏诊病变程度最重的部分;再次,OCT无法鉴别是肿瘤浸润还是炎症累及,消化道黏膜炎症可被误诊为肿瘤,而炎症可影响OCT对肿瘤组织边界的判断。
小结 该研究初步显示,OCT这项新的光扫描断层显像技术,在食管早癌术前分期评估方面具有可行性和准确性。然而,OCT在消化内镜领域的发展和推广,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其技术和设备,克服自身的不足;同时还需要开展更多相关临床研究来证实其临床应用价值。
肺癌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别占比19.59%和24.87...[详细]
在我国,肺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首位,约为46.08/10万,占所有恶性肿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