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肾病(IgAnephopathy,IgAN)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占中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45-50%,10年约15-20%的患者进入终末期肾脏疾病。IgAN临床、病理表现多样,预后相差悬殊。2009年“IgA肾病牛津分类”提出四项指标(MEST):系膜增殖(Mesangialhypercellularity,M),毛细血管内增殖(Endocapillaryproliferation,E),阶段硬化(Segmentalsclerosis,S)和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Tubularatrophyandinterstitialfibrosis,T)能独立于临床指标预测IgAN患者的预后。
然而IgAN具有种族性和地域性差别,决定了IgAN牛津分类需在不同种族人群中进行验证,此外该分类方法未能得出毛细血管内增殖性病变和新月体对预后的预测价值,袢坏死由于例数少未进行验证。因此验证IgAN牛津分类是否适用于我国IgAN人群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9年9月,刘志红院士组织发起了中国IgAN牛津分类多中心验证研究。本研究的纳入标准、统计学处理方案均与原牛津分类研究一致。
本研究共有18个临床肾脏病中心参加,共纳入患者1026例。本组患者肾活检时eGFR、平均动脉压(MAP)与原IgAN牛津分类研究人群相似,但尿蛋白略低(中位数1.3g/24h)。病理指标分布方面,我国汉族IgAN人群的病变分布与原IgAN牛津分类研究有较大的差异。表现为系膜积分(M1,43%)、毛细血管内增殖性病变(E1,11%)较轻,而阶段硬化粘连(S1,83%)、袢坏死性病变(N1,15%)较多见,而新月体(C1,48%)、间质纤维化(T1,24%;T2,3.3%)的分布与原IgAN牛津分类研究人群相似。本研究由两位病理医师独立积分,病理指标间的组内相关系数(ICC)较好,高于原IgAN牛津分类研究,表明这些病理指标在汉族人群也具备较好的可重复性。
与原IgAN牛津分类研究人群相似,不同病理指标患者间的随访治疗干预存在明显的差别。伴有新月体(C1)、袢坏死(N1)、毛细血管内增殖性病变(E1)者往往更倾向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P<0.001);而伴有系膜增殖性病变(M1)、阶段硬化(S1)、间质纤维化(T1或T2)者更倾向于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治疗。
利用线性模型和COX回归模型分析的结果与原IgAN牛津分类人群结果相似。本研究中M、S、T三项病理指标均与IgAN患者长期肾脏预后密切相关,但E与长期预后无明显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原牛津分类研究人群中,事实上病变E与肾脏长期预后无明显相关性,但是E对预后的预测作用可能是受到了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影响,因此原IgAN牛津分类仍将E纳入。本研究未能证实E对患者长期肾脏预后的预测价值,即使在校正了随访使用免疫抑制剂及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后,仍未能证实E与患者肾脏预后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不支持病变E能够预测IgAN患者的长期肾脏预后,但伴有E1者是否提示其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在原IgAN牛津分类研究中,S定义为肾小球阶段硬化或单纯毛细血管袢粘连。但本研究仅发现,肾小球阶段硬化不包含单纯粘连能独立预测IgAN患者的预后,把单纯粘连也纳入S病变的定义将降低S在IgAN患者长期肾脏预后的预测价值。此外,本研究还分析了新月体和毛细血管袢坏死性病变对患者肾脏长期预后的影响,但也未能证实其相关性。需要前瞻性研究来验证。
结论,IgA肾病牛津分类M和T的适用于我国IgAN患者,肾小球阶段硬化不伴单纯粘连者能独立预测IgAN的预后,但病变E、袢坏死和新月体与患者长期肾脏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阐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义、思路和方法。各论分为四章,包括口腔内科学、口腔颌...[详细]
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术理论、操作规范、材料器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