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抗精神病注射剂(LAI)治疗精神分裂症是否比口服制剂拥有更好的临床转归尚无定论。
《英国精神病学杂志》(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9月网络版登载的一篇研究报告对基础治疗的给药途径对治疗转归的影响,及不同给药途径疗效的区别是否会随持续用药而减小。
研究人员对来自两项一年期实用性临床试验的资料进行了分析。CUtLASS1试验将精神分裂症受试者随机分配服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FGA)或一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GA,非氯氮平);CUtLASS2试验采用非氯氮平SGA或氯氮平。
两项试验在进行随机分组前,占总人数43%(n=155)的受试者使用FGA-LAI;在为期一年的随访中研究者发现,与随机分配使用口服药物的受试者相比,其生活质量、症状及全身功能的改善较小。此差别在分配前持续用药时间较短的患者中较不明显。分配前使用LAI的患者改善相对较小,如分配这些受试者服用氯氮平(而非其他SGA),那么改善程度将提示。研究者同时指出,使在研究开始时使用LAI的患者改服口服SGA(非氯氮平)是没有益处的。
研究者通过一年的随访发现,与进行两种口服抗精神病药物转换的患者相比,使用LAI的受试者改为口服抗精神病药物后其临床及功能转归较差,但随持续用药时间的增加这种差别会减弱,如更换的口服药品为氯氮平则不存在此种关系。本研究对临床研究设计的启示在于:随机分配中,分配给患者的首个药物比后期更换的药物的疗效更优。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精神障碍。证据显示,精神科住院部...[详细]
PANSS-30、PANSS-14和PANSS-8 均不具有“可扩展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