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简介:
一般情况:患者,女,25岁。
主诉:间断腹痛8个月
病史:患者因“间断腹痛8个月”于2010年10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门诊。患者自2010年2月出现中上腹发作性绞痛、腹胀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严重时排便排气停止。腹痛时尿色加深,甚至如葡萄酒色,感乏力。外院査Hb95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90.2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73g/L,ALT82U/L,粪便常规及潜血、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正常。腹部X线片:小肠高度扩张,有气液平。按“不全肠梗阻”保守治疗可暂时改善,但腹痛反复发作,多于月经前加重,月经结束后2~3d好转。发作间期査腹部和盆腔超声、胃镜、结肠镜及胶囊内镜均未见异常。
既往体健,否认皮疹、光过敏、慢性肝炎、结缔组织病、血液系统疾病及长期服药史,否认毒物及重金属接触史。否认认类似疾病家族史。
体检:T37.2℃,P120次/min,R15次/min,BP140/80mmHg(1mmHg=0.133kPa);精神萎靡,贫血貌,无皮疹,心律齐,心界不大,双肺呼吸音清,腹平软,全腹广泛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微弱,1次/2~3mm;额纹、睑裂对称,眼球活动正常,伸舌居中,面部感觉及运动正常,无声嘶及吞咽困难,转颈正常,双下肢腱反射减弱,感觉及肌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第一次临床讨论
消化科医师:患者为青年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肠梗阻和轻度贫血。首先应考虑机械性肠梗阻,病因包括肠道肿瘤、炎症、解剖结构异常(例如肠扭转、套叠)等,但不易解释本例复发-缓解的病程特点。此类病变若引起慢性消化道出血,可造成缺铁性贫血,红细胞为小细胞低色素,与本例不符,加之粪便潜血和内镜检查均阴性,故其可能性小。本例肠鸣音减弱,小肠广泛扩张积气,病情可自行缓解,有动力性肠梗阻的特点。重金属中毒值得考虑,该病可造成腹痛和正细胞性贫血,但不易解释小肠明显扩张以及周期性腹痛,患者也否认相关接触史,故无证据支持。本例为青年女性,腹痛与月经周期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也有可能,但该病罕见严重梗。本例有发作尿色加深、心、血高等表现(后两项由迷走神经受损引起),符合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cuteintermittentporphyria,AIP)的表现,AIP可以反复发生动力性肠梗阻,一般认为是由于自主神经病变使小肠肌的神经支配不平衡,或卟啉前体的毒性作用引起肠痉挛所致,病情加重与月经相关也是其特点之一,应重点怀疑。
入院后检查:血WBC5.24x109/L,中性0.62,Hb94g/L,MCV81.7fl,MCHC363g/L,PLT121x109/L。多次査粪便潜血(-)。肝肾功能大致正常,血K+3.7mmol/L,血Na+129mmol/L,ESR及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全消化道造影:胃张力低,小肠蠕动减弱,未见机械性梗阻证据。腹部CT:小肠扩张,余未见明显异常。红细胞内锌卟啉3.4ug/gHb(参考值为≦3ug/gHb),尿卟啉(+),尿卟胆原(+)。基因检测:卟胆原脱氨酶(PBGD)基因的第13外显子点突变,致使1个苏氨酸变为精氨酸。
血液科医师:影像学检查已排除机械性肠梗阻,至此胃力性梗诊断明确,结合其他辅助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AIP诊断成立。卟啉病是血红素合成途径障碍造成的代谢性疾病,致使卟啉或卟啉前体过度产生并在组织中蓄积,从而造成皮肤和神经系统。根据临床表现将卟啉病大致分为3类:(1)肝细胞性卟啉病,其中本例所患的AIP最为常见;(2)皮肤迟发性卟啉病;(3)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本例缺陷酶PBGD处于血红素合成的上游位置,尽管仅有1个氨基酸改变,但突变发生在核心部位,蛋白质结构因此发生较大改变,足以造成PBGD的严重失活。PBGD失活导致卟胆原在体内堆积,引起典型的AIP三联征:腹痛、神经精神异常和红色尿,与本例相符。辅助检查也证实红细胞内锌卟啉升高,尿卟啉及卟胆原(+),均符合AIP的特点。
妇产科医师:AIP目前尚无方法根治,急性期可注射血红素(国内尚未上市)终止发作,并给予充足的热量。避免诱因非常重要,包括避免应用可诱导肝细胞色素P450酶的药物(例如巴比妥类药物)、感染、饥饿、疲劳、创伤及精彳申压力等。本例月经似乎是发作诱因,而文献报道抑制卵巢功能可缓解AIP发作,故暂试行终止月经,观察病情变化。
2010年10月开始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肌注,停经后腹痛减轻,尿色变浅。两个月后因亲属去世而情绪变化,病情再发,表现同前。2011年1月7日突发抽搐,意识丧失,发病时无喷射性呕吐,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双侧巴宾斯基征阴性。急査血Na+为108mmol/L,头颅CT示轻度脑水肿,予地西泮、丙泊酸镇静并气管插管后转人ICU。经机械通气、甘露醇脱水、高糖输入等治疗,48h后神志转清,拔除气管插管。血Na+回升至127mmolL,24h尿Na+417mmol。血皮质醇及甲状腺功能均正常。控制人量在每日1000~1500ml,同时静点3%NaCl500mld,5d后血Na+恢复正常,复査24h尿Na+为220mmol。
第二次临床讨论
消化内科医师:精神应激因素可能是本次发病的诱因。抽搐时血Na+明显减低,血Na+恢复后病情好转,首先考虑低钠血症导致癫痫发作。低钠血症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后者是指血脂或血浆总蛋白浓度明显升高时,造成血Na+检测浓度下降的假象,本例与此不符。真性低钠血症的病因中,本例无消化道等失Na+过多,无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造成的稀释性低钠血症,重点考虑内分泌疾病,其中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已行除外,需要考虑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syndromeofinappropriateantidiuretichormonesecretion,SIADH)。SIADH是抗利尿激素(ADH)未按血浆渗透压调节而分泌异常增多,致使体内水分潴留、尿Na+增加以及稀释性低钠血症的综合征,可继发于肿瘤、中枢神经疾病等,文献报告也可继发于AIP,主要是具有神经毒性的卟啉前体物质积聚,进而作用于无血脑屏障保护的下丘脑,导致ADH分泌失调。SIADH诊断标准为:(1)低钠血症,血Na+<135mmol/L;(2)血浆渗透压降低伴尿渗透压升高;(3)24h尿Na+>20mmo/(4)临床上无脱水、水肿;(5)无慢性心、肾和肝脏疾病,肾上腺、甲状腺功能正常。本例符合SIADH诊断标准,考虑系AIP病情活动所致。
内分泌科医师:治疗SIADH关键在于限制人量,一般水量限制在0.8~1.0L24h即可纠正低钠血症。对于严重低钠血症伴意识障碍者,应紧急处理,除限水外可酌情补充3%NaCl液体,但应注意控制血Na+升高速度不超过0.5~1.0mmol.L-1.h-1,否则可能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经针对性治疗后血Na+回升,但原发病依然存在,尿Na+排泄量仍高,还需加强监预。
多次査Hb为80-90g/L,网织红细胞1%,MCV、MCHC正常。血清铁15.6umo/L、总铁结合力66.6umo/L、运铁蛋白饱和度28%、铁蛋白82ug/L。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1.06mg/L,红细胞内叶酸、血清维生素B12正常。Coombs试验、酸溶血试验、尿Rous试验均(-),外周血涂片正常。骨髓涂片正常。铁染色:细胞外铁(+),细胞内铁52%阳性,其中(+)占39%,(++)占13%。
血液科医师:本例病程中始终存在贫血,原因尚未明确。卟啉病的某些亚型(例如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可引起贫血,而本例PBGD酶缺陷位于肝细胞中,不影响造血功能,因此难以用AIP来解释贫血。广义上的贫血病因分为3类:(1)红细胞破坏增加,包括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本例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溶血相关检查阴性,脾脏不大,故不考虑。(2)失血。患者已停经,也无慢性失血表现,因此无法成立。(3)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缺铁性贫血(IDA)、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本例无叶酸、维生素Bu缺乏,铁蛋白不低,骨髓增生正常,故不支持。但本例有AIP这一基础疾病,除外其他病因后需考虑慢性病贫血(ACD)。ACD是指伴发于慢性感染、炎症及肿瘤的贫血,其发病机制为铁代谢异常、红系造血前体细胞增殖受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生成减少及反应钝化、红细胞寿命缩短等。
目前国内采用的ACD诊断依据包括:(1)多为正细胞正色素贫血,少数MCV亦可减少,但很少<72fl;(2)网织红细胞正常;(3)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下降,运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低,而铁蛋白水平升高;(4)骨髓铁染色显示红细胞内铁减少,而巨噬细胞内铁增多。本例与此符合。sTfR是诊断ACD的可靠手段,不受机体炎症、肿瘤等合并症的影响,血清中浓度较为稳定,IDA患者升高,而ACD患者减低。在目前检测条件下,sTfR/log[铁蛋白]对于鉴别ACD与IDA,或ACD与ACD合并ID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当铁蛋白水平为30~100ug/L时,sTfR/log[铁蛋白]<1是诊断ACD的有力依据。计算本例患者sTfR/log[铁蛋白]值为0.8,结合其他指标,ACD诊断成立。除纠正原发病外,EPO是ACD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
经EPO治疗后,Hb回升至102g/L。患者每月应用血红素(从国外购得),AIP病情稳定,近1年来未再发作。
专家点评:
本例是一例典型的AIP,曾辗转多家医院未获诊断,可能与该病相对罕见,临床医生对其不够熟悉有关。对于反复发作腹痛、低钠血症及神经精神症状的年轻患者,要想到AIP的可能。筛查AIP不仅要检测尿卟啉,更要检测尿卟胆原,否则易漏诊。本例AIP继发SIADH,造成严重低钠血症,经及时处理才转危为安。处理此类血Na+降低,重点在于限水而非补Na+。贫血是本例另一特点,不能用AIP本身来解释。经钿致排查确定为ACD,针对性治疗后得以好转。本病虽血红素疗效较好,但该药在国内难以获得,治疗仍以避免诱因(例如本例的精神应激等)及对症处理为主。(中华内科杂志2012年8月第51卷第8期 韩潇 吴东 舒慧君 李晓青 北京协和医院)
近日,首个单克隆抗体药物daratumumab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详细]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Adynovate(一种新型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