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新利18手机|病例

搜索

首页 18luck西部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新利网官方网站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血液科医学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证候研究概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证候研究概况

2012-02-14 13:56 阅读:1767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作者:丁* 责任编辑:丁磊
[导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dsis,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属于中医学的血瘀证,近年来,对DVT的中医基础及临床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证候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证候学的有关问题已成为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点与热点。现代证候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dsis,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属于中医学的血瘀证,近年来,对DVT的中医基础及临床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证候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证候学的有关问题已成为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点与热点。现代证候研究认为西医疾病的特异性可以为证候研究做出较明确的限定,对西医具有明确诊断的疾病进行证候研究,可提高证候诊断的准确性。对DVT的中医研究也离不开证候的研究,现将近年来有关DVT的证候研究综述如下。

1 证候演变规律

研究DVT在传统医学中没有统一的病名,古代文献大多归于“股肿”、“水肿”、“疲血流注”、“脉痹”等范畴,直至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才将该病命名为“股肿”。现代医学把该病的发病过程一般划分为急性期、迁延期和后遗症期三个时期,或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两个阶段。

对于DVT的证候变化规律,多数人认为急性期有“湿”、“热”之象,迁延期或中期则“湿”、“瘀”为重‘慢性期或后期则会出现“虚”象。王银中等总结侯玉芬经验认为,早期多属湿热下注型,中期多为血瘀湿重型,后期多属于脾肾阳虚型。王薇〖、庄英等也认为,发病初期炎症反应明显阶段多辨证为湿热下注,中期呈亚急性炎症多辨为血瘀湿重,后期根据临床表现多为脾肾阳虚。张强认为,本病早期多为湿热下注,后期以气虚湿阻为主,而血脉瘀阻则贯穿始终,故临床分为湿热下注、血脉瘀阻和气虚湿阻三型。髙峰等则认为,本病早期属湿热蕴阻、气血瘀滞。焦玲等认为,该病湿热下注型多为急性期,气虚血瘀、脾虚湿困型相当于慢性期。易新平也认为,湿热下注证多为本病的急性期,但临床当区分湿热的属轻属重;气虚血瘀证本型多为迁延期。

2 证候分类研究

对于DVT的证候分类研究,很多学者按照湿热下注型、血瘀湿重型和脾肾阳虚型辨证辨证为三型。陈子胜和韩颐认为,该病的病理变化以瘀、湿为主,而兼有湿热盛、气虚或气滞血瘀,故临床上分为脉络湿热、脉络湿瘀和脾虚湿阻三型,用自拟经验方剂治疔并随证加减,取得良好的疗效。还有学者根据病机进行辨证分型。蒙繁华认为本病病机为湿、热、瘀互结,瘀结是病理变化之根本,临证需分清主次,辨证分为湿热血瘀、血瘀湿阻和气虚血瘀三型,但文中未对具体症状体征进行描述。而喻志敏将其分为湿热蕴毒型、湿热瘀阻型、阴虚瘀阻型,强调本病初期以湿热为主,故忌用“祛风温燥”之法,并强调对湿热蕴毒型的病人不宜运用活血化瘀药物,以免使炎症扩散,病情加重。陈辉分为四型,其中三型均为湿热下注型、脾虚湿阻型和气虚血瘀型,仅一型有所区别,前者为血瘀湿重型,后者为寒湿瘀阻型,其中均有“湿”的要素。陈柏楠等根据自身的临床实践,提出期、型结合的辨证方法,既注重整体辨证论治,又兼顾到不同病变时间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以宏观辨证为主,参考微观辨证依据,分为湿热下注型(证)、血瘀湿重型(证)、痰瘀互结型(证)和脾肾阳虚型(证)四型。也有人细致研究迁延期的证候特点,如刘明等认为可以分为湿热下注和血瘀湿重两种证型,范晓萍等则分为湿热蕴结合血瘀型,两者在第二型中各有所侧重。

3 证候微观研究

微观辨证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萌芽,随着“证”本质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产生,1986年沈自尹首次明确提出“微观辨证”的概念。此后,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验证和发展,达成共识:“微观辨证”不可能独立于“宏观辨证”而存在,都应该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微观辨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检测手段,是中医宏观四诊的深化和扩展,对证的诊断其辅助作用。

在DVT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赵晖等研究发现,脉络湿热型、脉络湿瘀型和脾虚湿阻型患者的超声表现各有所重,在管腔直径、管腔内回声、彩色血流信号及管壁变化等方面均有显著的差异性,提示超声检查可直接获得血栓的发生、发展、阻塞程度等信息,对DVT的辨证论治有重要意义。王彬等对炎性细胞与DVT的证候关系进行探讨,发现湿热下注型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显著高于血瘀湿重型、脾肾阳虚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认为炎性细胞的活化与DVT的辨证分型有密切关系,尤其在湿热下注型中更为突出。陈柏楠等发现DVT患者的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则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对比湿热下注型、血瘀湿重型和血瘀型三组,发现血瘀型组ET-I高于另外两组。提出DVT患者存在血管张力因素的变化,并且随证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可以为微观辨证提供客观证据。4展望目前中医证候研究中存在较多争议,存在诸如证的定义混乱、证名不规范、诊断标准不规范等现象,因而相关研究的可信度差、可重复性差。DVT的证候研究也存在类似问题,多数学者仅按照自己的经验对证候变化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未深入探讨中匾证候的演变内涵,而且对证候的名称所用各异,缺乏统一认识。要真正建立一套可行的证候诊断标准体系,认为在研究思路上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4.1 病证结合

病证结合是指在现代医学确定的疾病下开展证候研究,而不是在传统中医所确定疾病下开展研究。这样可提高证候诊断的准确性,减少随意性;同时,这也是临床实际的需要,如果不考虑病的因素,单纯制定证候诊断标准,对临床将失去指导意义。

4.2 合理应用现代检测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检测技术方法层出不穷,往往新的指标一经发现,立即伴随产生大量的相应临床证候研究。但是,证候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决定了某一证候都不可能是单一物质量变的结果,可能是多项指标异常改变的综合作用,片面地追求单一指标的改变来探寻证候特异性,必然丢失一些相关指标,远离证候的本质。因此,在揭示证候本质方面,应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切莫一味追求特异性指标。

4.3 合理应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DataMining,DM)是一个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信息处理技术,它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可信的、有效的、新颖的、并最终能被人理解的模式的处理过程,可以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医学数据挖掘是一门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的新兴交叉学科。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中医学信息数据库中,可以发现其中的医学诊断规则和模式,将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并有利于规范化诊断的推广应用。

作者:王雁南,张玥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