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75岁,以“发作性头晕2天”于晚6时入院。入院查体:患者神志清,四肢活动好,未见明显阳性体征,颅脑CT亦无异常。既往高血压、气管炎10年,无心脏病史。初步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患者于晚8时诉恶心,呕吐1次,考虑为脑血管病引起,给予氯丙嗪50mg肌注(中枢性镇吐)。夜12时,护士测患者血压为90/60mmHg。凌晨1时,患者小便时出现面色青紫、发黑,呼吸停止,双瞳孔散大,脉搏微弱,肌张力障碍,血压60/40mmHg。立即行气管插管,给予对症处理。床前心电图示:快速房颤。抢救半小时后,患者心律恢复正常,但仍无自主呼吸,呼吸机维持。经会诊后考虑为肺栓塞,复查颅脑及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呼吸机治疗6天后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
总结:该病例是因“氯丙嗪”引起的**性低血压,导致患者低血压性昏迷、窒息所致。氯丙嗪用于镇吐,推荐用量为1次12.5~50mg(国外推荐剂量为10~25mg),老年患者应减量。临床上,氯丙嗪注射过量可采取以下措施:1、供氧;2、苯妥英钠9~11mg/kg iv,控制心律失常;3、心电监护,酌情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抗心律衰竭;4、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升压;5、对症处理。由于会诊时未考虑到使用氯丙嗪的情况,且未采取正确的对症处理方法,导致患者最终放弃治疗。
通过以上几例误诊案,我们可以看出导致这些病例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医生临诊时思维不够活跃,考虑面过于窄小,问诊、触诊不够细致。临床中要想最大限度的减少临诊时的误诊率就要求我们有扎实基本功,遇到问题时思维活跃,考虑面更广一些,不可一味地追求“量”,应该以“质”为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