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A型题】
1.B 2.D 3 A 4.B 5.A 6.D 7.B 8.C 9.E 10.B
11.E 12.E 13.B 14.C 15.D 16.E 17.C 18.B 19.E 20.A 21.C 22.D
【B型题】
1.C 2.E 3.D 4.C 5.E 6.B 7.C 8.A 9.E 10.B 11.E 12.C 13.C 14.A 15.D 16.A 17.C 18.D 19.D 20.B 21.A 22.E 23.C 24.D 25.E 26.B 27.C 28.A 29.D 30.E 31.B 32.E 33.A 34.A 35.D 36.B 37.A 38.E 39.B 40.D 41.E 42.A 43.E 44.D 45.A
46.A 47.E 48.D 49.C 50.D 51.E 52.C 53.D 54.B 55.E 56.A 57.C 58.A 59.D 60.C 61.B 62.E 63.C 64.D 65.A 66.B 67.D 68.A 69.B 70.E 71.C 72.A 73.B 74.D 75.A
76.B 77.E 78.A 79.B 80.D 81.A 82.E 83.C 84.B 85.E 86.C 87.A 88.A 89.E 90.B
【X型题】
1.**DE 2.AE 3.BCE 4.**E 5.BE 6.BDE 7.BCE 8.ACD
9.**DE 10.**DE 11.ACE 12.BE 13.BCDE 14.ACD 15.ACE 16.**E 17.**D 18.BD 19.CE 20.BCE 21.ABD 2.ACE 23.**DE 24.ACD 25.BE 26.ABD 27.CE 28.ADE 29.**DE
【填空题】
1.疏邪祛痰利气 2.肺;祛邪利气 3.抗痨杀虫
4.阳微阴弦 5.真心痛 6.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7.多寐 8.痰气郁结,蒙蔽神机 9.降(泄)火豁痰
10.髓海不足:神机失用 11.醒神回厥 12.通
13.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14.和胃降逆 15.胃气上逆动膈
16.脾;湿 17.疏肝和络止痛 18.湿蒸热郁
19.瘀滞;内结 20.肝肾阴虚 21.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22.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23.祛邪截疟 24.发汗,利小便
25.三焦气化失宣 26.阴虚,燥热 27.脾肾气虚,痰湿膏脂内停
28.通经活络,缓急补虚 29.邪气痹阻经脉
【是非判断题】
l.× 2.× 3.√ 4.× 5.、√ 6.√ 7.、√ 8.x 9.√ 10.× 11.× 12.√
13.×14.√15.×16.× 17.×18.√
【名词解释】
l.肺痨:是一种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虫蚀肺脏所引起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肺部慢性传染性疾病。
2.肺痿:是一种因肺脏虚损,津气严重耗伤,以致肺叶枯萎不用,出现已咳吐浊唾涎沫为特征的慢性肺脏虚损性疾病。
3.心悸:是一种因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心神不宁,出现已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特征的心系病证。
4.胸痹:是一种因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或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出现已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症状的心系疾病。
5.阳微阴弦:出《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对胸痹病因病机的概括,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
6.厥证:是指由于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出现已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7.痞满:是一种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出现已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胃部病证。
8.呃逆:是一种因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和正气亏虚,导致胃气上逆动膈,出现已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特征的胃系疾病。
9.痢疾:是一种因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出现已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为主要表现的夏秋季常见肠道传染病。
10.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11.鼓胀:是因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结,水停腹中,出现已腹大胀满、绷急发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主要表现的肝系病证。
12.瘿病:是一种由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引起的,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13.淋证:是一种因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已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14.癃闭:是一种由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引起的,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15.郁证:指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感为主症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16.消渴:是由阴津亏损、燥热偏胜所引起的,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病案分析题】
1.辨证:风寒束于表,热邪蕴于内的表寒肺热证。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主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用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牛蒡子、薄荷、蝉蜕、前胡、鱼腥草、桔梗。
2.辨证:痰浊闭阻证。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主方:栝萎薤自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用药:瓜萎、薤白、法半夏、陈皮、竹茹、茯苓、枳壳、胆南星、石菖蒲、甘草。
3.辨证:胃阴亏损证。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主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用药:生地、沙参、麦冬、白芍、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蒲公英、佛手、甘草。
4.辨证:寒湿内盛证。
治法:散寒化湿。
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用药:藿香、紫苏叶、大腹皮、陈皮、茯苓、苍术、厚朴、法半夏、神曲、甘草。
5.辨证:热重于湿证。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主方:茵陈蒿汤加味。
用药:茵陈、栀子、大黄、虎杖、田基黄、柴胡、白芍、郁金、甘草。
6.辨证:痰湿中阻证。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用药:法半夏、天麻、白术、陈皮、旋覆花、蔓荆子、泽泻、葛根、甘草。
7.诊断:中风病恢复期的风痰瘀阻证。
治法:搜风化痰,化瘀通络。
主方:解语丹加减。
用药:远志、石菖蒲、白附子、天麻、全蝎、胆南星、木香、僵蚕、甘草。
8.辨证:水湿浸渍证。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主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用药:茯苓皮、陈皮、大腹皮、桑白皮、姜皮、苍术、厚朴、猪苓、桂枝、甘草。
***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使之先兴奋后抑制,甚至麻痹;感觉神经、横纹肌、血...[详细]
临床医嘱手册电子书汇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