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口炎是以口腔内出现单个或成簇小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口腔炎症。多见于1~3岁小儿,尤其在得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后易感染该病,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托儿所中易传播,无明显的季节性。本病中医学称之为“口疮”。病损仅在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若溃疡面积较大,弥漫全口,全身症状较重者,称“口糜”;口疮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致患儿身体瘦弱,称“口疳”。
病因病机
风热乘脾:外感风热之邪,由肌表侵入,内应于脾胃。脾开窍于口,齿龈属胃,风热邪毒上攻,故口舌生疮。
心脾积热:婴儿胎中有热,或调护失宜、喂养不当,食肥甘厚腻、煎烤之品,蕴而生热,邪热内积心脾,外发为口疮。
虚火上炎:禀赋虚弱,气阴两虚,或久患热病,或久泻不止,脾肾虚损,阴液亏耗,以致水不制火,虚火上炎而成口疮。
辨证论治
1.风热乘脾证
[证候] 以唇内、上腭、颊黏膜、齿龈、口角溃烂为主,甚则满口糜烂,周围红赤,疼痛拒食,烦躁多啼,口臭涎多,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伴发热,舌红,苔薄黄。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 凉膈散加减。主要药物:黄芩、连翘、栀子、大黄、芒硝、竹叶、薄荷、甘草。
全方具有清热解毒、通腑泻火之功,使排便通畅,里热下达,口疮始得缓解,是为“上病下取”之意。
2.心火上炎证
[证候]舌上、舌边溃烂,色红疼痛,进食困难,心烦不安,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
[治法]清心泻热。
[方药]泻心导赤汤加减。主要药物:通草、生地黄、黄连、灯心草、生甘草。
口渴甚者,加石膏、天花粉清热生津;小便短赤者,加车前子、滑石、栀子利尿泄热。
3.虚火上炎证
[证候]口腔溃疡,稀散色淡,疼痛不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红,苔少或花剥。
[治法] 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方药] 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若久泻或吐泻之后患口疮,治宜气阴双补,可服七味白术散。
近日,荷兰Groningen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可3D打印的抗菌塑...[详细]
侵袭性牙周炎是发生于全身健康者的进展迅速、有家族聚集性、不同于慢性牙周炎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