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新利18手机|病例

搜索

首页 18luck西部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新利网官方网站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心血管内科医学进展> 卵圆孔未闭患者与房颤患者脑卒中影像表现不同

卵圆孔未闭患者与房颤患者脑卒中影像表现不同

2013-12-06 09:37 阅读:2925 来源:丁香园 作者:孙福庆 责任编辑:云霄飘逸
[导读]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的特点。病因上认为多数与大血管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子脱落、高血压性小动脉病变等原因密切相关,但仍有30-40%的缺血性脑卒中病因不明。

研究背景: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的特点。病因上认为多数与大血管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子脱落、高血压性小动脉病变等原因密切相关,但仍有30-40%的缺血性脑卒中病因不明。

卵圆孔未闭是一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畸形,在正常人群中发病率约26%,但近些年来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约40%的不明原因的卒中患者发现存在卵圆孔未闭。

目 前,国内外越来越重视缺血性卒中与卵圆孔未闭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心脏疾病是引起卒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发生隐源性卒中的患者中,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这类 患者存在卵圆孔未闭的比例较高。但卵圆孔未闭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还是致病因素尚无定论,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的确定,以便有利于对于不明原因所致的 卒中发病机制的认识,疾病的早期干预,诊断以及治疗。

研究要点:

  • 卵圆孔未闭性卒中在血管造影上通常表现为单一皮质病变或在椎基底动脉发生多发小的缺血性病变
  • 卵圆孔未闭性卒中血管再通率显著低于房颤性卒中组


尽管卒中诊断和评估方法进展迅速,但仍有40%的卒中由不明原因引起的。现在认为,超过一半的隐源性卒中是由心源性血栓引起的。卵圆孔未闭 (Patent Foramen Ovale,PFO)是一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畸形,在正常人群中发病率约26%.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 切,尤其是较年轻的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有明显的关系,约40%的不明原因的卒中患者发现存在卵圆孔未闭。对于卵圆孔未闭与卒中关系的讨论一直无定论, 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所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其关系。

针对这种情况,来自韩国首尔大学Asan医疗中心的Bum Joon Kim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由卵圆孔未闭所致卒中(PFO- stroke)和房颤所致卒中(AF-Stroke)的成像特点,利于疾病的诊断,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临床治疗。该研究在线发表于2013年11月26日 的《Stroke》杂志上,研究表明表明卵圆孔未闭所致卒中在血管造影上通常表现为单一皮质病变或在椎基底动脉发生多发小的缺血性病变,且无任何可见的血 管闭塞。血管再通率显著低于房颤所致卒中组。

目前卵圆孔未闭性卒中可能机制主要有:(1)反常栓塞,卵圆孔未闭的隐源性卒中患者脑梗死的解剖学图像常常提示为栓子机制,栓子可以是静脉血栓,也可能是脂肪,空气等,经过未闭的卵圆孔,进入动脉循环而引发脑血管栓塞事件;(2)卵圆孔未闭相关房性心律失常导 致心房内血栓形成;(3)卵圆孔未闭合并房间隔瘤。房间隔瘤是一个与卒中密切相关的解剖学因素,它可以随着心跳节律左右摆动,增加了分流量和血栓发生可能 性,有研究表明,合并房间隔瘤的卵圆孔未闭患者发生卒中反复发作的风险增加了20倍;(4)卵圆孔未闭相关的高凝状态,可能诱发静脉栓子形成,增加反常栓 子可能性。

该研究共招募了117名卵圆孔未闭所致的患者和358名房颤所致卒中的患者,并排除了其他因素。在两组间比较病变模式: 数量、位置、大小、相关的血管区域。以及评估了相应的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检测卵圆孔未闭的常用的方法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但为一种半侵入性检 测手段,易使患者不适,患者常常需要镇静。

研究结果表明卵圆孔未闭所致卒中更常发生单一皮质梗死(34.2% VS 3.1%)或多发小的 (<15 mm)散在病变(23.1% VS 5.9%),且椎基底动脉区域为44.4%(44.4% VS 22.9%)。相比之下,房颤所致卒中更常发生大的皮质—皮质下梗死或在多循环区域存在额外的融合性病变(>15 mm)。血管造影表明,对于卵圆孔未闭所致卒中,较少发生相关血管闭 塞(34.2% VS 71.5%),由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来评估神经功能损伤,结果表明为轻度 (3.48±4.16 VS 9.15±7.35)。血管再通率也低于房颤所致卒中组(57.1% VS 78.3%)。

该研究结论为卵圆孔未闭所致卒中在血管造影上通常表现为单一皮质病变或在椎基底动脉发生多发小的缺血性病变,且无任何可见的血管闭塞。血管再通率显著低于房颤性卒中组。卵圆孔未闭性卒中的成像特点对于疾病的诊断,病理机制的研究以及临床上的治疗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