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支气管肺癌(primary bronchogenic carcinoma)简称肺癌(lung cancer),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各系统肿瘤中,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男性多于女性,60~79岁发病率最高。肺癌的肿瘤组织起源于支气管的黏膜组织,按解剖学部位可分为中心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和弥漫型肺癌,按组织学类型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类癌、肺肉瘤和不能说明组织来源的肺癌。临床所见肺癌绝大部分为前两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临床所见病例的80%以上,又可分为若干亚型,如表皮样癌也叫鳞状上皮细胞癌、腺癌、大细胞未分化癌和鳞腺癌。肺癌的治疗目前仍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能接受手术的病例应尽早手术。但临床发现的病例多属中晚期,约有2/3已失去手术机会。因此,剖胸手术以外的其他治疗方式已成为绝大多数肺癌患者的治疗方式。介入治疗是治疗肺癌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按照处理时是否利用血管通道,肺癌的单纯介入治疗可分为血管性介入治疗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本文介绍肺癌介入治疗新进展如下:
一、肺癌的血管性介入治疗
有学者认为,治疗肺癌最好的方法之一是先把抗癌药物沿肿瘤滋养动脉,随供应肿瘤的动脉血流,直接灌入肿瘤和瘤床杀死癌细胞。肺癌的肿瘤组织主要由支气管动脉供血,根据这一循环特点,人们提出了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以提高局部的药物浓度,更有效地杀灭癌细胞,并且减少和减轻全身毒副作用。经支气管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比较,进入肿瘤组织的药物浓度可以高达8~48倍。而化学药物浓度每增加1倍,杀灭肿瘤细胞的数量即增加10倍,且呈对数关系递增。另外,经支气管动脉给予的药物不经过全身血液循环直接进入肿瘤组织,仅极少量与血浆蛋白结合而绝大部分为游离药物,更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疗效。
(一)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1.适应症和禁忌证:适用于中晚期肺癌,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手术或不愿手术的肺癌患者,或外科手术未能全部切除肿瘤者。另外,外科手术前做BAI可使肿瘤缩小,有效地降低肺癌的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及降低术后复发率。肺内多发转移性肿瘤,虽不属于支气管肺癌,但采用BAI仍可以获得很好疗效。对造影剂过敏、严重凝血机制障碍或严重心、肺、肝和肾功能不全者禁忌进行此项治疗。
2.所用设备和器材:带影像增强器的X线机,介入治疗手术包,Seldinger穿刺针,导丝,血管鞘以及几种型号和规格的导管。
3.所用药物:根据不同的组织学类型,选用丝裂霉素C、阿霉素、顺铂、卡铂、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长春瑞宾、羟基喜树碱等,常选择2~3种联合使用,每种抗癌药物单独用40~50ml生理盐水或糖水稀释,一般用药剂量为:顺铂80~100mg,阿霉素20~40mg,丝裂霉素C10~14mg,氟尿嘧啶脱氧核苷0.5~1.0g,长春瑞宾20~40mg,羟基喜树碱20~40mg。应采用体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并根据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映情况在重复治疗时予以调整。
4.操作过程:操作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必要时行全身肝素化。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多经股动脉穿刺,导管选用Shepherd Hook、Cobra、MIK或胃左动脉导管,型号5F或6F,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成功后,先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再缓慢注入2~3种化疗药物。必要时选用微导管,以便选择为肿瘤供血的支气管动脉分支,并避开共干的肋间动脉。
5.并发症及处理:支气管动脉若与肋间动脉共干,可引起肋间动脉炎,导致皮肤损害。若有脊髓动脉发自支气管动脉,则可能引起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截瘫。预防措施为造影若发现有脊髓动脉分支时不能给药;避开脊髓动脉分支后还应缓慢注药,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下肢活动情况,术后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地塞米松5~10mg。
6.疗效评价:经支气管动脉注药,高浓度的抗癌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区,加之肿瘤血管有成熟的纤维肌层,血管收缩排挤能力差,药物在肿瘤所在区域作用时间长,经动脉直接灌注药物与全身静脉化疗相比,对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毒性作用明显下降,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大幅度增加。但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的疗效不仅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药物的选择有关,还与肿瘤的血供多少以及造影剂的染色程度有关。因选择的病例差异、用药量及药物种类和灌注化疗次数不同,各家报道的疗效亦不同。有学者综合多家资料,选择Ⅱ~Ⅳ期肺癌,行BAI,或灌注加栓塞,进行疗效比较。单纯灌注化疗的缓解率为61.4%,有效率为88.6%。灌注加栓塞的缓解率为72.5%,有效率为95.0%。平均生存14.5个月,部分病例生存5年以上。BAI近期疗效显著,但患者往往在停止治疗3~5个月后肿瘤复发长大。因此应积极联合其他治疗措施如灌注后外科切除、放射治疗、免疫治疗等,以提高远期治疗效果。
(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使用带有抗癌药物的微囊或微球,栓塞为肿瘤供血的支气管动脉,可使化疗药物在肿瘤部位的作用持续更长时间,提高靶部位的药物浓度,更有效地杀灭癌细胞。栓塞还具有阻断动脉血流的作用,导致肿瘤组织缺血坏死,并且对肺癌伴咯血的患者产生明显的止血效果。
(三)BAI加肺动脉灌注化疗
有学者认为,肺癌绝大部分由支气管动脉供血,而有一部分由肺动脉与支气管动脉双重供血。观察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重供血的灌注模型发现,支气管动脉供血以肿瘤中心为着,也可见于肿瘤边缘。肺动脉供血多位于肿瘤边缘,少见于肿瘤中心。因此,经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重灌注化疗,可以提高疗效。行单纯BAI或BAI+DAI,长期观察随访比较,结果发现行BAI+DAI双介入组的1、2、3年生存率略低于单纯行BAI组,并且在双介入术中行肺动脉造影时均未发现有肿瘤染色。因此,是否在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的同时加肺动脉介入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
二、肺癌的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肺癌的非血管性介入治疗种类很多,有热疗、冷冻治疗、射频(RF)消融治疗、经皮穿刺注入硬化剂或化疗药物等方法。
1.肺癌的热疗:通过插入病灶的针状电极发射出的微波产生热量,使电极中心部的温度升至65℃,邻近区域也可达到45℃,利用微波的热量使癌细胞凝固坏死。热疗在肺癌的治疗中可以配合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单独应用热疗难以在整个肿瘤实质内形成有效的治疗温度,在肿瘤的周边温度较低,达不到有效的治疗温度,因此热疗一般不单独用于治疗肺癌。
2.冷冻治疗:通过冷冻探头或氩氦气“冷刀”等设备,使肿瘤组织内的温度降低,最低可达-192℃,使整个肿瘤组织区域冷冻,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坏死的肿瘤组织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被人体所吸收。冷冻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主要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细胞内冰晶形成和脱水、电解质浓度及pH值的改变、蛋白变性、细胞膜改变、酶抑制、缺血性坏死等。
3.RF消融治疗(多弹头自动导航射频灭活术):通过几根细小的穿刺针,在超声或CT引导下,将电极直接置于肿瘤部位,然后由电极发出高能射频波,使癌组织蛋白发生固化坏死,并可刺激有益的免疫反应。
4.经皮穿刺肿瘤内注射药物:在X线透视或CT引导下,将穿刺针准确刺入肿瘤病灶内,注射硬化剂或化疗药物。最常用的硬化剂是无水酒精,化疗药物主要有各种抗肿瘤药物,以1∶2加入碘油等造影剂,行瘤内多点注射。
三、肺癌的介入法基因治疗
目前医学和其他生物科学研究中,最热门也是最令人鼓舞的课题是基因研究。一般认为癌变的基础是基因的异常改变。抑癌基因的缺失和(或)突变及癌基因的激活是导致肺癌发生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我国肺癌的基因治疗方兴未艾。迄今,经证明和肺癌有关的癌基因很多。研究表明肺癌的发生与许多抑癌基因如PTEN、p16、p21和p53失表达或突变有关。p53基因是至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一种抑癌基因,其突变可见于高达50%以上的人类癌症。肺癌的基因治疗目前刚刚开始,在治疗方面进入临床应用的只有p53抗癌基因。p53基因的最佳给药途径是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操作在CT或超声引导下进行。行CT或超声定位后,用细穿刺针刺入肿瘤内,用p53腺病毒注射液稀释后行瘤内多点注射。瘤内注射适合体积比较大的肿瘤,对于病灶小且弥散的肺癌,可经支气管动脉灌注,但因药物作用于癌组织的时间短,因此疗效稍差。
四、肺癌的联合介入治疗
由于多次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后,会造成支气管动脉内膜的损伤,使血管腔狭窄,给下次灌注造成困难,因此应联合多种方案进行治疗。
1.p53基因瘤内注射或支气管动脉灌注加BAI:华西医院采用经皮瘤内多点注射重组人体p53腺病毒基因,之后48~72h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术,经临床观察30余例病例,疗效确切。
2.化疗药物与热疗联合应用:细胞是热杀伤的主要受累器官,几种影响膜的化疗药物,如吲哚类等,与热有协同作用。动脉给药可增加局部药物的浓度,因此更能增加热化疗的效果。
3.冷冻治疗联合化学治疗:冷冻治疗和化学治疗联合应用于肺癌,结果发现冷冻后化疗药物在肿瘤区的聚集量较冷冻治疗前增加30%,并且冷冻后化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也发生改变。因此冷冻治疗加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更能提高化疗药物的聚集。
4.其他:还可行经皮穿刺瘤内无水酒精注射加BAI,均能提高肺癌的疗效。
五、以介入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采用单一的方法治疗肺癌,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
1.BAI加手术治疗:手术前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可使病灶缩小,利于手术切除。一些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在行BAI后,也可达到手术切除的要求。而且BAI对复发和转移还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2.BAI加全身化疗:BAI肿瘤局部的浓度高,但是循环至全身的药物浓度较低,对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灶的控制不理想。采用BAI加全身化疗的方法,在有效治疗原发灶的同时,也积极治疗尚未发现的亚临床转移灶,所以能降低远处转移的发生率。
3.BAI加放疗:放射线对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放疗后再行BAI,能明显提高疗效,延缓肿瘤扩散和缓解症状,甚至达到治愈的目的。
4.肺癌的全身化疗加局部免疫注射治疗:具体方法为:周围型肺癌采用瘤体内注射,在CT或超声定位下,应用穿刺针经皮肺穿刺瘤内注射,多点进针,进针至瘤体的侧缘,边退边注射药物。中央型肺癌经纤支镜活检孔用NM-3K注射针进行瘤体内注射,分多点注射,每点0.5~1.0ml,刺入深度视瘤体的大小而定。根据瘤体的大小决定干扰素每次用量为300~600万U。干扰素具有分子量大、局部吸收缓慢、对正常组织无损害的特点。瘤体内注射后可形成局部高浓度,从而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强或发动宿主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破坏肿瘤细胞的正性分泌机制。
5.BAI加口服靶向药物:BAI联合应用口服易瑞沙或特罗凯治疗肺癌具有显著的效果,特别是晚期全身多发转移的病例,疗效更加显著。
六、展望
肺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治疗肺癌一直在手术、放疗、药物化疗、免疫、中医中药等领域内进行,虽然也能治愈部分患者,但治愈率不高,还存在很多问题。近10多年来,各国对肿瘤的研究有很大发展,其中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有飞速发展,对基因治疗肿瘤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控机制已有所了解。基因治疗肿瘤是肿瘤治疗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而介入治疗方法不可或缺,在基因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肺癌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别占比19.59%和24.87...[详细]
在我国,肺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首位,约为46.08/10万,占所有恶性肿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