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并于2002年颁布。
《2002流行性感冒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内容预览
一、前言
流行性感冒(influenze,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据统计,流感每年的发病率为10%-30%,其流行病学最显著的特点是:突然爆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常发生于冬季,而南方多发生在冬夏两季。流感的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流感病毒上有两种糖蛋白突起,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根据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3型。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常引起流感局部爆发;丙型主要以散发形式出现。由于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较快,所以人类无法获得持久的免疫力。流感临床症状较重,起病急剧,并发症发生率高,并且可以引起死亡,死亡者大多为年迈体衰、年幼多病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对上述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是控制流感的主要方法。人群通过感染或接种会产生免疫力,但对新的变异病毒株并无保护作用。目前认为抗流感病毒治疗是流感控制的重要手段。而早期诊断对开展有效的特异性病原学治疗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流感的高发区,20世纪4 次世界性的大流行有3次起源于我国。为提高对流感的早期诊断水平、早期开展治疗,减少流感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于广大临床医师使用的流感诊断和治疗指南具有重要的意义。
点击下载完整版:《2002流行性感冒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
急性呼衰并予人工通气的病人病情常常危重并多不能经口进食,合并心功能不全及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