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以及排便习惯改变。在西方国家IBS发病率为15%~20%,国内人群为5%~10%。应该病目前尚无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且在治疗方面尚无有效的手段,临床只是通过对症治疗缓解患者症状,故该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消耗大量医疗资源。目前研究显示,IBS与饮食、精神、肠道敏感性增强、胃肠动力异常及肠道菌群失调等诸多因素有关。
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虽然IBS的发病机制复杂,但饮食因素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已经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公认,有报道显示高达67%的IBS患者可于餐后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研究发现,进食不适宜的食物可引发或加重IBS患者的症状。王维达等也报道了IBS的症状发作与饮食有一定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发生着变化,可能与近年报道的国内IBS发病率增高有关。本研究从饮食习惯入手,通过对比IBS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饮食习惯,发现饮食习惯与IBS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食物过敏史者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物过**要是由于患者进食食物中的某种成分诱导体内LgG或LgE介导的局部或者全身的变态反应。虽然目前认为饮食与IBS发生存在密切关系,但对于这种密切关系尤其是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还较少。IBS患者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可能是食物导致IBS的根本原因。
IBS患者中存在肠道黏膜的长期低度炎症,肠道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对外界**产生过度反应,导致IBS样症状。食物过敏在IBS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IgE、IgG、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在内的一系列黏膜免疫因素介导肠道黏膜长期轻度炎症和内脏高敏感。同时,过敏原亦可改变胃排空、肠道渗透压及提高胃肠道激素水平,这些反应均可引起内脏感觉的异常。故可以通过针对性地寻找致敏食物,减少该食物的摄取,从而减少IBS的发生及缓解IBS样症状。
在IBS的发病机制中,肠道动力异常及肠道黏膜通透性增高同样起到重要作用。任何可以改变IBS患者肠道动力及增加肠道黏膜通透性的因素都可能导致IBS样症状的发生。由于进餐时口腔、咽部感受器受到食物的**,正常的胃肠道生理可以产生反射性作用,引起胃容受性舒张及适应性舒张,肠道的运动也会相应增加,并且**胃肠道激素分泌。但IBS患者的胃肠道会放大这种**产生的效果,进而导致胃肠功能的紊乱,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本研究发现,喜好甜食、浓茶、咖啡及习惯暴饮暴食者在IBS患者中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能是上述不良习惯进一步加重胃肠道的反应,从而产生IBS样症状。故IBS患者尽量改变上述不良饮食习惯,可能会减轻腹部不适及排便的异常。
本研究同时发现不当节食为IBS患者的危险因素,而正常进食早餐则是IBS患者的保护因素。其机制可能为经常节食及不进食早餐会改变胃肠道正常生理节律,导致胃肠道的运动、分泌等生理活动紊乱,从而产生胃肠道不适症状。本研究还发现进食水果及蔬菜的频率高是IBS的保护因素,考虑可能与肠道菌群有关。IBS患者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比例显著增高,且存在肠道菌群紊乱。长期不合理饮食如进食大量高脂、高蛋白食物,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增加的产气菌易造成腹痛及腹胀症状;同时有害菌群的大量繁殖会**肠道黏膜免疫应答及释放炎性因子,提高肠道的敏感性。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可能会拮抗上述作用,从而缓解IBS症状。
另有报道提出肠内菌群的代谢毒素可引发食物不耐受或IBS症状的假设。水果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能有利于肠道毒素的代谢,缓解IBS症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进食口味和主食的类别对IBS症状和发病无明显影响,因此IBS患者在这两方面可以不必刻意选择。
总之,饮食习惯在IBS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经常节食、喜好甜食、喜好饮茶或咖啡为IBS的患病危险因素,而进食早餐、进食水果蔬菜频率高为IBS的保护因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控制IBS症状和发病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