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专家共识》内容预览
随着分子医学进展和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晚期tH'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已进入到个体化治疗的时代。目前临床应用的个体化靶向治疗主要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性和问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阳性肺癌,这两种基因变异型肺癌均具有明确的分子靶点、靶点检测技术及上市的靶向药物,临床疗效得到明显提高。其他基因变异型肺癌的靶向药物和伴随分子诊断(companiondiagnostics)技术正在快速研发中。肺癌中ALK基因变异主要为ALK基因发生重排,与其他基因融合。其中,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EMIA)一ALK融合基因是其主要类型,约占所有NSCLC的5%左右’1…。肺癌中与ALK基因融合的其他基因还包括TFG、KIF5B等。
针对ALK基因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克唑替尼(Crizotinib)是一种ATP竞争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inhibitor,TKI),可特异性靶向抑制ALK,也可抑制c—MET和ROSl等信号通路。临床试验显示对于ALK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克唑替尼的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化疗,二线单药治疗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7个月,有效率达到65.3%【4J。基于其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2013年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已批准克唑替尼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ALK阳性的NSCLC患者。
基因融合(genefusion)指来源于两个不同基因的DNA片段物理上的融合连接形成新的功能活化基因,叉称基因重排(generearrangement)。最常见的ALK基因重排的融合变异为2号染色体短臂倒位[inv(2)(p21p23)],形成EMIA.ALK融合基因,编码含EMIA的氨基末端和ALK的胞内酪氨酸激酶域的融合蛋白生成。目前针对ALK融合基因检测常用的方法主要有3种: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insituhybridization,FISH)、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基础上的技术[cDNA末端快速扩增PCR(RACE—PCR)或逆转录(RT)一PCR联合测序技术、即时荧光定量RT—PCR反应(real.timequantitativereversetransc**tase—polymerasechainreaction,qRT—PCR)等]和针对融合蛋白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法(IHC)。上述3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FISH虽然是临床试验验证的标准方法,但价格昂贵,操作规范要求较高,且只能判断ALK基因是否断裂,而无法区分与其发生融合的基因是什么;RT—PCR对标本取材要求较高,需专用的试剂盒进行检测;IHC简便易行,但阳性标准不统一。ALK阳性的NSCLC虽然仅占全部NSCLC的5%,但是每年新发病例数在中国仍接近35000例”J。因此,如何准确诊断ALK阳性的NSCLC便成了临床上的当务之急。2013年3月29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SocietyofClinicalOncology,CSCO)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在福建省厦门市讨论了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ALK融合基因检测流程,并就我国ALK阳性NSCLC的诊断标准达成了专家共识。
点击下载完整版:《2013年中国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专家共识》
急性呼衰并予人工通气的病人病情常常危重并多不能经口进食,合并心功能不全及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