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案介绍 诊治过程 其他
0
1
收藏
分享

左室肥厚的背后

发布人:

r****n其他医务者

更新时间:2016-12-30 09:12

关注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男,32岁

【病案介绍】

主诉

男32岁
当地医院诊断为“左室肥厚”,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

现病史

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不适,胸骨后、剑突下刺痛及右上腹持续性隐痛,呈阵发性加剧,伴出汗,与体力活动关系不大。

既往史

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伴四肢肌肉疼痛及活动后心累,无黑朦、晕厥,无晨僵、关节疼痛,无光过敏,无恶心、呕吐,无皮肤巩膜黄染。自幼诊断为“夜盲症”,2岁时发现“肝脾大”。

查体

血压125/80mmHg,心律65次/分,律齐,心界稍大。腹软,肝脏肋下3cm,质硬,有压痛和叩击痛;脾脏肋下1cm,移动性浊音(-)。四肢发育正常,右下肢稍细(图1)。双下肢肌肉有压痛,近端肌力4级,跟腱和膝腱反射减弱,步态呈鸭步,下蹲后起立困难。

辅助检查

血生化:空腹血糖8.13mmol/L,肌酐51.0μmol/L,血钾3.62mmol/L,谷丙转氨酶68IU/L,谷草转氨酶167IU/L,肌酸激酶(CK)4730IU/L,乳酸脱氢酶838IU/L,白蛋白38.7g/L,球蛋白28.3g/L。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T75.7ng/L,肌酸激酶同工酶>300ng/ml,肌红蛋白965.7ng/ml,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512pg/ml。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QT间期延长,广泛ST-T改变(图2)。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增大,左室肥厚(室间隔23mm,左室后壁19mm),心肌回声呈弥漫性增强,二尖瓣轻度反流,左室射血分数67%,左室舒张功能降低(图3)。

【诊治过程】

诊治经过

目前无明显心力衰竭临床表现,无心律失常,暂未予治疗。

诊断结果

①Becker型肌营养不良;②心肌病,左室肥厚,窦性心律,心功能Ⅱ级;③肝脾大,肝功能异常;④糖尿病;⑤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⑥高度近视、散光。

【其他】


【家族史】 父母为直系亲属第4代“表兄妹”,体健,有一弟亦自幼患“夜盲症”,家族中未发现类似患者。
【病例分析】 病例特点:青年男性,起病缓,病程长;双下肢乏力、疼痛伴心累2年,近10余天出现前胸、剑突下、右上腹痛痛不适;自幼患夜盲症、肝脾大;心肌标志物、肌酶、血糖明显升高;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肥厚。问题1:左室肥厚的原因?左室肥厚包括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获得性左室肥厚的病因包括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等导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系统疾病,心肌淀粉样变等浸润性心肌病,以及药源性因素(如他克莫司)。遗传性左室肥厚又分为两类,一是编码心肌结构蛋白的基因突变,即肥厚型心肌病(HCM);二是其他基因突变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累及心脏,如糖原贮积病、线粒体病等代谢性疾病及Friedreich共济失调、Duchenne型或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等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入院后进一步行免疫学检查示血沉11mm/h,C反应蛋白3.1mg/L,抗核抗体1:100(+),补体C30.58g/L、C40.14g/L,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肿瘤标志物、铁蛋白、铜蓝蛋白正常。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电泳正常。腹壁脂肪活检示局灶性纤维增生,刚果红染色(-)。心脏磁共振(CMR):左室增大伴心肌增厚,肌壁内多发点状稍高信号影伴延迟期强化,考虑心肌变性或心肌病。左、右室收缩功能为正常低限,心肌质量异常。以上各项指标均不支持获得性左室肥厚诊断,因此考虑患者为遗传性左室肥厚。问题2:肌痛、肌酶升高的原因?患者入院后即行肌电图检查,结果提示肌源性损害,神经未见异常。肌肉活检可见肌纤维直径约15~19μm(变异度中),散在变性、坏死及再生肌纤维,并有核内移现象及肌纤维分割、散在肌纤维内见空泡形成、固缩核聚集现象。肌纤维间纤维组织轻度增生,未见淋巴细胞聚集及浸润。Gomori染色示病理改变同前,个别肌纤维内见镶边空泡形成;NADH-TR染色示变性、坏死及再生肌纤维处酶活性物局灶性浓聚或缺失;酸性磷酸酶染色示变性、坏死及再生肌纤维处酶活性升高;油红O染色示肌纤维内脂质成分未见异常。免疫组化示肌纤维膜肌聚糖α、β、γ、δ(+),Dysferlin(+),DystropinR(+),DystrophinN、C部分(-)或阳性强度减低。综合以上结果,病理诊断为慢性肌源性骨骼肌损害,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提示“Becker型肌营养不良”。问题3:肝脾大、血糖高和视力低下的原因?入院后腹部彩超示肝脏质地不均、脾大。患者及家属拒绝肝脏穿刺活检。胃镜见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黏膜活检示轻度炎性改变,刚果红染色(-)。肝大、脾大作为较少见的临床表现,在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的病例中曾有过报告,肝脏穿刺活检缺乏特异性改变,只能用于排除一些肝脏受累疾病。与之相反,转氨酶升高(尤其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却是常见现象,甚至是某些患者(以儿童居多)首次就诊的原因,CK往往明显升高,提示病变很可能是肌肉来源而非肝脏。此外,经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予以口服降糖药治疗。针对患者高度近视及散光,行视网膜电图检查可见双眼视网膜诱发电位波形平坦,暗适应减弱,a、b波波幅降低,明适应正常。眼底检查见视网膜色素变性。虽然该年轻患者糖尿病和视力低下的原因尚不明确,但考虑这些异常均与Becker型肌营养不良有关,可能机制如下。肌肉是葡萄糖摄取和代谢的重要器官,胰岛素受体表达于肌肉、肝脏、脂肪组织的细胞膜,肌营养不良可能引起肌细胞膜功能障碍、胰岛素受体信号传导障碍、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从而诱发胰岛素抵抗甚至糖尿病。再者,Dystrophin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视网膜(存在感光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所以,Dystrophin表达异常可能导致感光障碍、视觉传导障碍。
【处理】 诊疗中的不足:未行Dystrophin基因检测及心内膜心肌活检。

病例来源:爱爱医

版权声明: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部评论

发表
Baidu
map